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滋味” :传统书法审美的诗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滋味” :传统书法审美的诗意表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0-06-07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嵇绍玉

  书法的审美表达,有一种直观方式,就是借助自然物象之美来比拟,譬如晋卫恒《四体书势》里的:“娇然突出,若龙腾于渊;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有一种象征方式,就是用人物品藻加以影射,譬如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里的:“柳恽书纵横廓落,大意不凡,而德体未备。庾肩吾书畏惧收敛,少得自充,观阮未精,去萧、蔡远矣”。还有一种表达,就是将人的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借以幻用,尤以味觉为彰显,六朝后就出现“以味论文”“以味论书”现象,譬如南朝袁昂在《古今书评》里言:“殷钧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我们姑且将此称为“诗意表达”。

  书法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蕴含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功夫天赋相互交织,阳刚阴柔多元风格显现,点画呼应避让辩证关系,计白当黑、计藏当露、计空灵当充实的哲学演绎,以致在审美上让赏析者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不加以诗意表达,许多审美只会陷入模糊论、神秘论或不可知论。而“味”或“滋味”原本指人们品尝食物获得的感觉,后演变为精神活动中享用着事物、事件中的某种基本属性,不仅含有酸、甜、辣、咸、鲜、香、臭等各种感觉,还含有咀嚼、辨析、品鉴、体会、研磨等多种过程的体验。其内涵深邃与外延丰赡,正是书法审美“诗意”表达最佳词汇,它几乎可以包容书法任何一种思想、理念、观点和风格特征。

  表达书法“形质”关系

  优秀书法作品均是形质兼备,以形显质,以质显神。对此,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水,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他在《文字论》又说:“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这其中的“味”依据上下文,就是指有些作品外形尚可,但因缺乏内质而失去神采。形是外观,质是精神,如果没有内质,其外形将毫无意义。内质既源于外形,但不决定于外形,功夫再深,没有足够素养积淀,内质也会糟糕而乏彩。清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今所行圣林梁鹄碑,如墼模中物,绝无风味,不知为谁翻抚者,可厌之甚。”这其中之“味”则更多强调书法形质关系,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双方的有机结合。形是书家内在思想情性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刻意翻印仿效仅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质。诚然,内质来之不易,书家不可能毫墨一挥就能表现心中之喜怒哀乐,毕竟书法不是绘画而是抽象点画。

  表达书法“气势”要求

  “气势”,就是运笔在指力、腕力、臂力等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惯性,书家只能呼应顺从它,向导引处运行,以完成点画书写。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唐林蕴在《拨镫序》里引《翰林禁经》中的话:“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这里所说“味”,根据文中含义正是所指书法之“气势”。他们强调“气势”不是一个中性概念,而是倾向于阳刚一类,要求充盈、淋漓、浓厚、雄强;“气势”不仅指已经形成的墨迹,更指向必然而尚未形成的墨迹走向;“气势”与用笔力量紧密相关,书家所强调的“劲弩筋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等要求,说的既是书法气势,也是书法力量。

  表达书家“真切”内涵

  书家只有真情实感才可创作出情态万种、风神踔厉之作品。宋赵构在《翰墨志》中说:“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书善鉴,具得之矣。”清陈介祺在他的《簠斋尺牍》中说:“书画之爱,今不如昔。以金文拓本为最初,其味为最深厚,《石鼓》、秦刻、汉隶古拓次之。”他们这里所说“味”,都述及书家感情问题。其要旨是:一方面,书家情感一时一事之感兴与挥发,是他们在生活理解、生命思考等多方面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书家情感不是简单地表现于狂喜或悲伤的神情状态,而是表现于起伏跌宕、疾缓有致的笔画运作。情感是书家创作动因的源泉,是书家特定心境,但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书法面貌。再一方面,书家情感具有隐藏性、复杂性,书家借作品使自己的心绪情怀得以排遣、净化,是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因赏析者不同也会辐射出不同的幽情别绪。

  表达书法“融会”本质

  唐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说:“百般滋味曰妙”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有老少,区别深浅,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少者,气体充合,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吾于汉人书酷爱八分,以其在篆、隶之间,朴茂雄逸,古气未漓。至桓、灵已后,变古已甚,滋味殊薄。”他们这里“滋味” ,强调的是书法艺术必须实现多元素融会贯通。“融会”,浸渍着传统哲学、艺术审美智慧;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就是天人调谐,突出人与自然、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心源与造化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就书法艺术来讲,更应博采众收,汲取多种营养,不断饱满、丰富、成就自我。魏晋书法就是善于融会典范,彼时各种书体完备成熟,书体间交互影响,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审美意识也趋于独立完善,在创作中自觉地寓性情、襟度、风格于其中,强调创作坚持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丰肉润。为反对软媚无力的书风,书家还有意识引入“骨”“力”等审美风格,以突出“阳刚”“阴柔”互补与融会。当然,这种“融会”和而不同,既有融会性也有独立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才是“融会”的本质内涵。

  表达书法“悟道”要旨

  “味”同样可以表达书法的“悟道”境界,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说:“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又说:“帝者务遵贤贵道,亦有邀虚誉以自饰,声实相半,足称贤君。知道味者,乐在其中矣。”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说:“临写既多,变化无尽,方圆操纵,融冶自成体裁,韵味必可绝俗,学者固可自得之也。”这其中“研味”“道味”“韵味”强调书法必须“体道”“悟道”。“道”是书法审美的核心范畴,它价值指向虽繁复深奥,但却合乎天地运行规律和事物变化特点,顺其自然,适其所适,不为物役,不为事拘,从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为此,书家要以澄净空明的心境,体味宇宙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之大道;体味事物运动不止、对立互化之至理,以自然大化神变幽微,陶冶锤炼自身心灵,解脱一切外在束缚,纵肆逍遥,无有功利,这样才能将心胸万象转化为笔墨风生云起、活色生香之页面。(嵇绍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赵 莹:人生如荒原,你我皆勇者

  • 环境式舞剧《云梦泽》:用肢体情绪重新转译屈子形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