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来源:北京日报2020-06-16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颐

  北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也是诗人、诗歌评论家。他的《让灯守着我:戴望舒传》初版于16年前,今年适逢戴望舒逝世70周年,增补修订,重版以作纪念。

  这部传记并非通常的线性叙事作品,而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著作,每章都附有大量注解。对于戴望舒作品诞生的时间、背景及其牵涉的人生际遇与人事背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之上,详加对比,细节考证,功夫扎实,论断力求客观公允。戴望舒是诗人,北塔也是诗人,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阐释分析深刻独到,亦是本书一大特色。

  《让灯守着我: 戴望舒传》  北塔 著  九州出版社 | 领读文化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 著  北塔 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

  除了这部传记,北塔还作为编者整理了戴望舒诗选,题名为“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这个标题来源于戴望舒的诗歌《古意答客问》:“渴饮露,饥餐英;/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蛩音。”诗歌流露人生的大寂寞与澄明清净的心境。这在戴望舒另一首名诗《灯》里也有所表现:“灯守着我,劬劳地,/凝看我眸子中……这里,一滴一滴地,/寂然坠落,坠落,坠落。”北塔摘取这两句诗分别作为诗选和传记的书名,构成了互文,悄然表达他对戴望舒的理解。

  灯,极具象征意义,是戴望舒孤寂独坐的陪伴者,也是诗人倾吐内心的对象。据总角之交兼诗友杜衡回忆,戴望舒开始写新诗大概是在1922年至1924年之间,“那时候,我们差不多把诗当作另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戴望舒在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文学团体与文学刊物的创办,因大环境恶劣而屡遭失败。正如杜衡所言,“虽然有时候学着世故而终于不能随俗的望舒”在应付“复杂”“苦恼”“重压”“幻灭”“虚无”之时,有多么难堪和挫败。作为一个木讷内向、生于江南,并沉浸晚唐五代诗风熏养,始终对诗歌有着敏锐感受的文学青年,戴望舒很早就认同法国象征派的审美意识,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诗观。

  成名作《雨巷》创作于1928年,在戴望舒23岁的时候,他成为了大众熟悉的“雨巷诗人”。《雨巷》的核心意象,是对南唐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改写,诗句蕴含中国古典美学的情致,它的抒情方式也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传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彷徨和烦忧的困境。它还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叶圣陶称赞该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获得欢迎不久,戴望舒却很快地做了“音乐的成分”的反叛者。他在《诗论零札》里说道:“诗不能借重音乐”“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戴望舒尝试用随意自由的现代口语创作了《我的记忆》:“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这首名诗不被韵脚束缚,内在节奏的变动,接近于散文的语感,达成了诗歌对日常生活的敞开。《我的记忆》开了中国1930年代现代派新诗的一代诗风。

  戴望舒不断追求他的诗歌理念,到了1940年代,他的诗风又发生了变化。“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写下这些句子的诗人,与那个喜欢描写泪水、哀愁、忧伤的年轻人相距已远。可是,如果没有最初那些尚且稚嫩、略显造作的诗句,又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深沉与成熟。这是戴望舒对“永远不会变质的‘诗之精髓’”的深切把握,也是他面对民族苦难、因抗日举动被捕入狱遭受虐刑之后的了悟。他不断地走向“大我”,走向更广阔、更深邃的诗歌空间。

  读《萧红墓碑口占》,很少有人不会为之感动。短短四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仔细体会这些字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头边”而不是墓边,“红山茶”而不是别的什么花,漫漫长夜里生与死的对话,干净、朴素、洗练,不可尽言的克制,对人生苦难的超越与升华。

  1942年1月,萧红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病逝,草草地葬在浅水湾。这一年11月及此后,戴望舒屡次拜谒萧红墓,诗歌确切写作于何时,已经很难确定了。戴望舒在1948年把它收入最后一部诗集《灾难的岁月》,并标注为1944年11月20日。北塔指出,实际上,此诗在9月10日的《华侨日报·文艺周刊》第33期上已经发表。当时,第二行是“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一个“偷”字的删减,足见局势的险恶,删去“偷”字,也更见诗风的沉稳。围绕这首诗歌诞生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戴望舒在港期间的活动,以及他与端木蕻良、叶灵凤等友人的交际。北塔非常重视戴望舒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在细枝末节上详加推敲,纠正了一些不实叙述,因为这些时间关系到创作观念变化的契机,也牵涉当时文坛动向与引领者。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尤其情感经验密不可分。戴望舒中学时与杜衡、张天翼等人同学,大学时与施蛰存、丁玲同学,他与梁宗岱、卞之琳、冯至等人合作创办过新诗刊物,又是左联抗日的积极分子,与艾青等人交好,在港期间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戴望舒的朋友圈无疑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一处“堂口”。戴望舒一生有过三段恋情,他苦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可惜襄王有梦神女无心;31岁时与小说家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38岁时两人离婚不久,他与女职员杨静闪婚,后杨静于1948年与人私奔。北塔说,望舒认为世上最美好的人生是有一个稳定的家,自己能集中精力创作和翻译,写自己想写的,译自己想译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却一直无法得到。北塔没有为戴望舒避讳,感情的不顺主要仍是戴望舒的缘故——这个对诗歌极度敏感的人,对待爱人却十分迟钝,在家庭关系处理上难免粗暴并且大男子主义,他的失落、无限的眷念之感,只能借助《我的记忆》这类诗作咀嚼苦涩,找寻栖所。

  戴望舒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并不多,只有区区92首,但他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是很大的。除了写诗,他还翻译。他把象征主义尤其是波德莱尔的诗歌翻译出来,他向中国读者介绍魏尔伦、耶麦、果尔蒙、瓦雷里、阿波利奈尔等诗人。继翻译法国象征派诗歌之后,他又致力于翻译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诗歌,尤其他翻译的洛尔迦诗歌一直为人称道。后来,他还转译了叶赛宁等俄罗斯诗歌。翻译与创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北塔在他主编的那部戴望舒诗选序言里说道:“望舒的诗和译诗是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化或者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成熟的标志和样本。”

  相关阅读

  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派的残芬,不但领袖当时象征派的作者,抑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戴望舒诗选》收录了戴望舒最后修订并正式出版的42首诗作,全面展现了其在创作道路上的成长、转变与诗艺成就。另选取了戴望舒译诗中较有特色、对其诗创有较大影响的76首译作,力求对这位中国新诗体的探索者、拓荒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在深度与广度上立体挖掘,充分展现戴望舒诗文的独特艺术价值。(林颐)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