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征宇
美国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有张《solo Piano》的唱片,每次听,我都会想到一句老话:“以不变应万变”。钢琴的旋律一直在重复,毛毛雨一样,急一阵缓一阵,不知不觉人被濡湿了。这样一层层细密叠加,比一场大雨猛烈浇淋,洇得更彻底。如此鲜明的简约主义音乐风格,与我们通常听的传统音乐截然不同。以往的聆听经验,音乐总会先有个主题,然后对主题展开,还会有第二主题出现,形成冲突来丰富音乐故事性,由此抵达高潮,最后还有个结尾。极简主义音乐,用很少的音乐材料,通过不断的重复,在重复中又存在音乐素材的变化,如同数学里的“莫比乌斯带”,在无限循环中形成自己的表达。旋律牺牲了,故事性削弱了,音乐反而有种摄人心魂的张力。
很多人非常喜欢格拉斯为影片《时时刻刻》的配乐。空闲时,这部电影我也会一而再翻出来看。大部分时候是冲着音乐,买椟还珠?虽然影片的叙述方式比较意识流,但剧中三位女主的表现都很精彩。实在也没有珠和椟,只有自己爱什么更多一点。太出色的音乐无形也给制片方压力,据说很多跟格拉斯合作过的导演,有过一次后再无后续,原因是他的音乐个性太特色——伴娘太出色,夺走了新娘的光彩,大概没人受得了。
19岁考取茱莉亚音乐学院,菲利普·格拉斯随后受教于法国音乐教母布隆格,之后又受到了印度西塔尔琴大师拉维·香卡的启发,激起了他大胆突破古典乐窠臼的创新。之后十年,前卫的乐风让格拉斯饱受音乐界的嘲讽与孤立。“他们都说我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装,结果倒帮忙宣传了。”让我想起有人质疑小津安二郎影片中一成不变的家常叙述。小津说,我是卖豆腐的,我只会做豆腐。电影是光怪陆离的世界,但他只钟情豆腐,细腻、朴素、淡雅,只要将豆腐味道发挥到极致,也能成为高级料理。格拉斯为了推介自己,和小伙伴们组建起乐团,而且约定只演奏自己的作品,这样特立独行的后果是,一演出就要赔钱。格拉斯只能靠卖画、打零工、送外卖、修水管等来努力维持生计。能承受这种压力的人,肯定不同凡俗。直到音乐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大获成功,窘境才有所好转。这部音乐剧颠覆了传统戏剧和大多数现代派戏剧的叙事与表现原则。英国戏剧学者玛丽娅·雪弗特索瓦称它是“20世纪表演史的里程碑”。那年,格拉斯已有40岁。
相比《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我还是喜欢格拉斯中等体量的作品,比如他的《二重协奏曲》,分七个部分。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参与其中四个部分,中间三部分由乐队单独完成。如此很好地解决了独奏弦乐器表达简约派思维,被破除长线条和长旋律,导致过多碎弓可能引发的审美疲劳。这样架构,真是听着耳目一新。(王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