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褚晓莉

教授,硕士,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新疆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新疆美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央美院唐勇力工作室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计划,2014年获得首届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第八届全国民族百花奖”银奖等。

  2014年,我申报的中国画作品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首批资助,我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开始了项目创作。以前,创作是个人的安排,无论是否参加展览、参加什么样的展览、用怎样的作品参加展览,这些都有自己相对固定和惯用的方式,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获得使我的创作之路有了新的起点、新的方向和新的收获。对于创作历程,反复思考之后,将之归纳为四个关键词:拓展、融合、提升、启示。

  创作题材和思路的拓展

  我的作品名称是《丝路使者-细君公主》,这个题材的考虑始于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半年前。原计划将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创作。但出于对历史题材创作的陌生和创作过程难度的考量,这个题材一直处于搁置状态,自己始终没有勇气来直面这些困难。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首个运作年开始,使我意识到国家艺术基金是一个很高的专业平台,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的提升必定会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开始认真考虑选择题材进行构思并申报。

  和亲公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特殊身份和遭遇的女性,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将创作目标锁定在有历史记载以来的首位和亲西域的汉家公主-细君公主。通过表现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国的历史事件,展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血脉。基于这样一个宏大历史背景的考虑,我改变了以前围绕民族题材的创作母题,首次进行历史题材的创作。所以,申报这个项目使我自己对历史题材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有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拓宽了我的创作题材、思路,开阔了眼界。

  多元文化背景下审美和技术的融合

  我祖籍山东,生长于新疆,血液里流动的是汉文化基因,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和生长于兹的多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我丰富的生活背景,我能够感受到大音希声、墨分五色的传统意境美,也感动于浓郁厚土、沙漠戈壁的苍凉大美,丰富的不同质地的文化美感相互融合冲撞,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上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独特景观。

  另外,我多年关注和研究龟兹壁画,因为龟兹壁画是新疆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在我的创作中有一定的借鉴和体现。在创作构思中,同时借鉴了印度细密画的审美元素,采用工笔画的绘画形式,突出东方意味的平面装饰美,某种程度上也想突破历史题材的写实性所造成的藩篱,融合不同的审美意味,描绘一个处于历史流转中的美好瞬间。

  创作修养和能力的提升

  在项目申报时,我通过阅读文字资料,收集图片资料,最大限度地了解史实、研究历史背景,从理论上做足准备。在创作中赴伊犁昭苏写生调研,利用在央美进修的机会去国图查阅资料,直到最终创作实施完成,不仅如此,我最后还成文了一篇研究论文。其实,这就像做一个完整的课题,在项目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够扎实进行,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创作修养,项目研究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提升了对于创作命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创作启示

  绘画作品是画家生活阅历、精神修养、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就像显示在年轮上的岁月,留下看似普通却饱含生命信息的痕迹,回忆、认同、矛盾、欣喜、思考,所有的词汇都指向更为确切的表达。经过这件项目作品的创作思考,对于我今后的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比如我将在自己原有的创作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民族元素不再浮于表象,打开地域边界的限制,注重主题的厚重感和人文因素,使作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明确自己积极、正面、向善、反映美好生活的创作观念。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将我的作品评为2016年滚动资助项目,我认为这是国家艺术基金对申报主体、对艺术作品的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她体现了一个画家毕生为之奉献的梦想。也感谢国家艺术基金为我们提供的高端的优质的展示平台,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领导对艺术家和作品的尊重和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