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大学水墨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画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获首届“国家艺术基金”立项,2016年获首届“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重点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中国画项目《大运河,我的家》历时一年终于顺利完成并结项,同时又被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评为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对于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欣喜之余,回首这一年的创作过程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以就教于方家。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文明遗产。大运河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表明世界范围内对我国历史文明的高度认可。因此关于大运河的艺术创作就更加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重要意义。

  该项目通过立项之后,我第一时间就着手资料的搜集工作。之前我也曾经有过关于大运河内容的一系列创作,在原有文字与图片资料的基础上查漏补遗,尽可能让大运河的相关资料系统化,这一举措使我从理论上对大运河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感知和了解。在国家艺术基金专项经费的保障下,我们项目组得以在2015年的春、夏、秋不同季节里实地考察了最具运河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如:无锡、扬州、苏州、镇江、上海、湖州、杭州、绍兴等地,考察了与该创作关联密切的古民居、桥梁、船舶以及水系环境等,我们项目组一行沿途画了大量的速写,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环境的照片。很多现场写生就是一幅幅完整的作品,这些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正是作品创作所需要注入的新鲜血液。我在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搜集、采风考察、写生整理之后,开始了初步的创作构思。以整合表现的手法艺术再现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人文民居、运输船队等典型性特征,画面构图力求饱满以表现场景的宏大壮观,细节处理务求精到以使之具有文化内涵。作品融东方绘画笔墨意蕴与西方绘画透视原理于一体,在重大题材创作惯用的写生写实手法基础上适度进行意象化的艺术加工,在当代审美语境下表现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作中,为使大运河的表现更加充分更具气势,整幅作品在原定尺寸(360cm×240cm)基础上又有所扩充(430cm×240cm)。著名画家孔维克、韦辛夷、李学明等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对该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予以了充分肯定。专家认为,这幅作品可以说是鸿篇巨制,如此大画能表现的轻松自如,在看似一气呵成之中展现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这是大型创作非常难能也最为可贵的。基于作者的综合修养与审美追求,该创作没有画成一幅图解式的宣传画,相反,能很好的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气息与当下主题性创作的时代感巧妙融和,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所以,这是一幅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另外,书法用笔的注入是作品笔墨生动传神的重要原因,传统绘画的书写性与当下绘画的制作性成功结合,满足了多视角多层次的审美需求,该画总体上充分展现了中国运河的特色与精神,整体做到了传统评画标准中的“气韵生动”,达到了项目预期效果。专家建议,可以继续挖掘大运河题材的创作,把大运河有代表性的部分继续深入研究,完成一系列表现更加充分的作品。在此,本人再次感谢专家们给予的各种帮助,希望自己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能有新的理解与提高。

  中国画项目《大运河,我的家》的创作是以当代审美语境为出发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力求在传承中出新意,彰显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折射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整个创作过程我胸中似乎始终有一股浩然之气,它使我以传递民族正能量为己任,努力做到以缜密高迈的构思、鲜活传神地表现、洒脱灵动的笔墨在收放自如之间营造出真实厚重而不失典雅含蓄的艺术境界。具体到画面,我把中国绘画“三远法”与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相结合, 对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写意性表达,全景式满构图表现出宏大的场景感与时代感。之所以称大运河为“家”,是因为大运河养育了与之相关的城市和人民,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以船为家的人们,画面中表现了大运河银装素裹的新年景象,运河披上了节日盛装,大大小小的船只都插上了红旗贴上了春联,在瑞雪飘飞的氛围中更加显现了家园新岁的典型性自然人文特征,营造出一派宁静、平安、祥和的美好景象。

  我在这幅画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把握绘画的艺术品位与格调,饱含激情地表现我们的伟大时代与美好生活。因为我感到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那就是为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引领、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