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奖与三十年戏剧发展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一个奖与三十年戏剧发展史

来源:解放日报2020-08-27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厉震林

  一个典范

  以市花命名,艺术奖项必承载城市文化,又丰润城市文化,三十载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戏剧奖),是一个典范。它纯白也绚烂,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美丽标本。

  曾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的刘厚生如此称道:“‘白玉兰’奖,显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面貌和风采,尤其是已显示了历久弥新的海派文化精神、品位和风尚”。“上海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依靠历史长、对象广、运作成熟的优势,将海派文化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推向全国,从而成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广阔领域中一枝清香四溢的白玉兰”。此为精准的评述。一个城市的戏剧奖,体现了一个城市文化的高度、品位和气质,由此而获得的奖项,是这个城市精神的外化及其象征。白玉兰戏剧奖如同绣花一般的精细、灵气和敬畏,三十年来香飘梨园,亦为这朵上海市花增色。

  首先,从一个城市性奖项到国际性奖项。它的初心是自救、奖掖和扶持。1989年的中国戏剧,处于一个历史低谷,观众流失,生存维艰,许多古老、边远、稀有剧种纷纷凋零。上海深怀非遗保护之慨,设立该奖项以保护中国戏脉,故而其初心即包含深深的历史感、文化感和使命感,它与其他艺术奖项有异,是一个城市的仁爱、气度和责任。三十载的春华秋实,白玉兰戏剧奖早已跨越当年的局促,而将关爱铺向了世界,是一个初具影响的国际性奖项,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演员均捧“白玉兰”而归。

  其次,从一个单项性奖项到系统性奖项。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表彰演员为主。清末以降,中国戏剧从文学中心制转向了演员中心制,演员若受奖掖,则有可能改善一个剧团和剧种的生存处境,包括政策和市场的。三十年来,老中青演员渐次获奖,确实使一些剧团和剧种生态优化,产生集群、辐射和示范的效能。根据它的溢出效应,后来又系统设置终身成就奖、特殊贡献奖、育人奖、特别奖、集体奖,也不完全局限于演员,使“白玉兰”有了更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再次,从一个省市级奖项到国家级奖项。白玉兰戏剧奖为上海所设,并非如同文华奖、梅花奖一般的国家级规格,但是,三十载的满枝玉兰,其声誉已与文华奖、梅花奖不分伯仲,列国内戏剧表演三大奖之一。

  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曾有“上海唱红才算全国红”的俗识,一些名伶已在京华大红大紫,仍要到沪上亮相,接受上海检验,因为上海乃是全国最大戏剧码头,有高素质的观众和挑剔的剧评家。而白玉兰戏剧奖再一次使上海具有戏剧大码头的能级,近者悦、远者来,对于上海创建“亚洲演艺之都”意义不凡。

  更为重要的是,白玉兰戏剧奖已然形成一种评奖文化:一是“促进新秀成名家、推动名家成大师”的办奖目标;二是“亚洲原创中国首演,世界巡演上海首演”的演出格局;三是五个“一视同仁”的评审原则:上海演员和外省市及境外演员一视同仁,大剧种演员和小剧种演员一视同仁,大城市演员和小地方演员一视同仁,大剧团演员和小剧团演员一视同仁,功成名就的著名演员和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一视同仁。由此,白玉兰戏剧奖是一个成熟和成功的奖项,有思想、有情怀、有定力。

  一个明证

  三十载白玉兰戏剧奖,与中国戏剧发展休戚与共,其颁奖状况可谓中国戏剧发展指数,可供解读、分析和评点,并反映其兴衰荣辱及其创作、市场、人才指标。该奖在评奖文化的规范之下,以自己的评奖特色,为中国戏剧界贡献观念,也为其他艺术评奖提供经验。

  第一,艺术民主。评奖秉持上海“海纳百川”文化精神,参评不设门槛,无论地域、剧种、资历、知名度,不论行当、流派、风格、门派,只以表演艺术论英雄。它与有些艺术奖项需层层审批、选拔不同,只要自觉有竞争力,即可前来申报至剧场“比武”,于是,形成白玉兰戏剧奖的特有景观,也是上海文化的特有风貌。各路演员、大小剧团、不同剧种纷至沓来,争奇斗妍。尤其是边远、冷门、区县剧团、剧种演员,以前对于国家级奖项只能遥望,现在也敢来大上海“斗戏”而居然可能“榜上题名”。它不会因为豪华包装的演员表演而高看一眼,也不会因为冷门剧种、制作经费困窘而冷淡轻视,它素有“扶强,更扶弱”的评奖原则,戏曲剧种演员获奖比例高达60%,即是一个明证。它是中外演员竞技的最佳舞台之一,只要有实力,尽管打擂台。

  第二,评审“三公”。公开、公正、公平,使评审过程科学、严格和透明,经得起质询,耐得住检验。这源于评奖有着完整而严谨的文化以及制度体系,诸如评奖标准,从开始的五条——基本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创新程度、艺术形象的舞台整体感、受欢迎程度,逐渐凝练为四条——基本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艺术创造力、舞台整体感,整体和单项评价有据;建立评委库,实现评委“一年一聘”,有进有出,评委非现场观看不能评审,“戏戏评”加“季季评”,最后经初选、提名奖决选、正式奖决选三轮投票评出获奖演员,并坚持标准,宁缺毋滥;纪律要求方面,有“送礼不要”“请客不到”“后台不上”的优良传统。

  第三,创新俱进。白玉兰戏剧奖推崇创新,三十年即为一个求新求变、臻于完善的过程。剧目方面,鼓励原创以及艺术美学创新,诸如小剧场戏曲,涌现“非遗活化”趋势;奖项方面,从表演奖到其他系统奖项;演员方面,从内地扩大到港台又扩展到国际,已有国际性奖项的雏形,中国香港梁家辉、日本田藤十郎、美国布拉德·里特、加拿大“笑星”大山、英国麦克尔·雨果、意大利阿图罗、俄罗斯埃琳娜·莱姆泽均为得主;评审方面,除了上述不断改进,又增申报制和推荐制结合、市民观剧团等。

  第四,扶持青年。白玉兰戏剧奖高度重视青年演员,专设新人主角奖、新人配角奖进行表彰,在同一年龄阶段竞技,避免与经验丰厚的资深演员形成不对等的竞争关系。在白玉兰戏剧奖的提携之下,当年的青年获奖者早已成为名家,并向大师迈进。诸如茅善玉、尹铸胜、方亚芬、韩再芬、沈昳丽、张军、王珮瑜、黄豆豆等首获“白玉兰奖”时,均为20余岁,青春当年,现在都已是一个剧种的领军性和代表性演员。白玉兰戏剧奖深知,对青年演员的关爱,就是对未来的关爱。

  一路芳菲

  三十载的白玉兰戏剧奖,一路芳菲,已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呵护者、守望者和指引者。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断深化,从新时期、新世纪到新时代,经历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戏剧表演伴随中国戏剧从低谷到高原,又努力攀登高峰,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东张”,也有对西方戏剧的“西望”;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当代艺术的新潮;既有俨然的传承,也有尽力的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将戏剧表演深深镶嵌入中华文化复兴的征程印迹之中。白玉兰戏剧奖以自己的评奖力量,为中国戏剧表演评判艺术品位,确立美学方位,勾勒戏剧历史。它体现了上海戏剧人的精神等级,也体现了上海城市的精神等级,更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的精神等级。

  余秋雨认为:“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某种意义上来看,白玉兰戏剧奖就是努力在做这样的事。请看这些数字和姓名:三十年来,申报剧目2200余台,剧种89余个,参评演员3700余名,获奖演员700余人次。这是一个何其浩荡的表演规模,几乎囊括了三十年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主体演员阵容。在这些响亮的名字中,老一辈有红线女、李默然、周小燕、王盘声、刘厚生、徐晓钟、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娄际成等,中生代有奚美娟、茅善玉、钱惠丽、梁伟平、华雯、宋忆宁、周野芒、魏松、李树建、谢涛、贾文龙、茅威涛、韩再芬、曾静萍等,青年演员有谷好好、黄豆豆、史依弘、黎安、吴虎生、邢娜、朱俭、朱洁静、杨扬、洪豆豆等,将其贯穿起来,乃是一部三十年中国戏剧发展史。他们因为有白玉兰戏剧奖,而使中国戏剧流光溢彩;白玉兰戏剧奖因为有他们,而使评奖意义天长地久。两者互相成就,而共同成就的是中国戏剧发展史。

  每年早春,白玉兰戏剧奖如约而至。今秋因疫情迟放,依然烂漫。中国从戏剧大国走向戏剧强国,白玉兰戏剧奖依然任重道远,它还有着更远的目标和更大的期待。“年复一年香如故,冰清玉洁蝶自来”,这朵纯白高洁的上海戏剧之花,“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厉震林)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