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间谍小说作家的终章

来源:文汇报2020-09-30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 沙青青

  1999年9月11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英国老太太在位于伦敦东南角贝克斯利希斯的自家花园开了一场简短却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这位寡居多年的老妇人名叫梅利塔·诺伍德,当时已经87岁高龄,慈眉善目、戴着老花镜,对着蜂拥而至的媒体读了一份简短的声明,承认自己曾是间谍,代号是“霍拉(Ho l a)”。在1972年退休前,她一直是英国有色金属研究协会的秘书,有机会接触大量涉及英国核研究的机密文件。于是,在远离英国有色金属研究会和间谍生涯近30年后,梅利塔的真实身份被突然曝光,乃至引发媒体关注和意外的政治风波。

《间谍的遗产》 约翰·勒卡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翻开最新引进出版的英国作家勒卡雷的小说《间谍的遗产》,很容易联想到梅利塔的故事。一位退休几十年的老间谍,却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被重新牵扯进当年的不堪往事。在小说开头,隐居法国、金盆洗手多年的彼得·吉勒姆为了自己的退休金,不得不重返“圆场”。在那儿,他无奈地接受了“马戏团”年轻一代有关60年前“横财行动”细节的种种问询。而所谓“横财行动”正是勒卡雷在代表作《柏林谍影》中所讲述的那桩诡谲悲剧。纵然过去了数十载,但那场悲剧依旧“阴魂不散”,受害者的后人们居然找上了门。而21世纪的“圆场”年轻一代却只是想把这个陈年的“老麻烦”丢给同样老迈的彼得·吉勒姆,让他发挥“余热”充当组织的替罪羊。

  尽管《间谍的遗产》被宣传为《柏林谍影》的续作,但其实也可以称其为《柏林谍影》的前传。年逾九十的勒卡雷新作中的大量篇幅都是为《柏林谍影》故事所做的铺垫,而五六十年后的故事与其说是“续集”,莫不如说是一场事与愿违的追忆。另一方面,若没有读过《柏林谍影》又或是“史迈利系列”的前作,倒还是可以直接捧起《间谍的遗产》。虽然会错过一些致敬前作的典故和无关主旨的细节,但同样也可以回避掉一些叙述逻辑和常识上的“硬伤”,例如史迈利的登场。

  在此之前,史迈利的上一次出现还得追溯到1990年出版的《史迈利的告别》(又译为《神秘朝圣者》)。在《间谍的遗产》中,2015年时彼得·吉勒姆本人已经是78岁的老人,但依旧可以跟新同事们玩“捉迷藏”的间谍游戏。若根据《召唤死者》中的描述,身为大学生的史迈利是1926年加入了“马戏团”,那么他应该是在1905年前后出生的。这就意味着在《间谍的遗产》的故事中,史迈利高龄已经超过110岁。而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勒卡雷把史迈利加入的年龄推迟到了1937年,但即便如此,史迈利在《间谍的遗产》中也成了一位超过100岁的超级寿星。

  有鉴于此,新读者的一大优势就是在阅读时可以不用背负这类前作设定上的尴尬,只需享受文字和智识上的冒险。勒卡雷也巧妙地将《柏林谍影》的故事折叠塞入了新作之中,让人有了重温当年这部经典之作的兴趣。

  初看起来,《间谍的遗产》可能是勒卡雷诸多作品中,较为好读的一部,以至于能让人产生可以一个晚上轻松翻完的错觉。然而,若细细探究,却能发现作者布下的暗线与冲突。例如小说中,往往以档案文件和私人回忆彼此交织的方式来回溯五六十年前的那个冷酷故事。因此你甚至可以把《间谍的遗产》当作一本“书信体小说”来读。档案与回忆之间彼此补充,却又充满矛盾,而所谓“真相”似乎就隐藏其中,但又让人时不时掩卷思考与质疑。而现实的情报工作,除了极少部分“剥头皮组”那样的外勤任务外,绝大部分都是在文字、言辞、回忆和互相比对中查找线索,进而抽丝剥茧发现如碎片般的些许“真相”。在小说中,彼得·吉勒姆即便曾目睹、经历过当年柏林冷夜中发生过的一些事,但确实很难窥得全貌。即便是在几十年后,重读档案,他也不过是尝试着拼凑历史碎片。真正洞悉整个事件的只有当年的“老总”和史迈利本人。然而,你也别指望在小说的最后就能抵达勒卡雷间谍世界的终点,整个故事可能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旅程,亦如他之前回忆录的书名《鸽子隧道》。

  勒卡雷间谍小说的悬疑背后实则都隐藏着一个母题:极端环境下,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及其代价。哪怕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哪怕档案都已残缺不全,哪怕当代人早已淡忘,但他笔下的人物依旧要为当年的选择承担后果,或早或晚付出各自的代价。没有信念支撑的牺牲在“圆场”年轻一代看来,自然也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对冷战时代的种种几乎一无所知,以至于在“审讯”吉勒姆时可以轻松地吐槽:在你们那个时候,无辜者的死亡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如今情况不同了。背负这个“诅咒”的吉勒姆却是直面背后冷酷的老特工,而能解除这项道德枷锁者正是他当年的上司史迈利。

  在勒卡雷的小说中的“叛国者”都不是为了金钱,正如现实中的“剑桥五杰”、梅利塔·诺伍德,大多都是处于信念与理想而选择此道。2005年,梅利塔·诺伍德以93岁高龄去世,死前也从未对自己的间谍行为表示后悔。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之所以会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阻止一个新制度的失败”。其实,他们与史迈利终究都是同一类人,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纵然立场水火不容,但史迈利、吉勒姆或许反而会能理解梅利塔们当年的动机。面对帝国衰败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的情报机关自身也在不断地堕落,变得更加卑劣与虚伪。借彼得·吉勒姆之口,勒卡雷还吐槽了如今的“圆场”。在他看来,如今“圆场”的情报工作无非是官僚化的重复,丧失灵魂与信念。经历、目睹这一切的史迈利或许真需要有一种“欧洲精神”来支撑自己的信念。

  勒卡雷本人曾经在原版《间谍的遗产》的新书发布会上直率表达他对当今西方世界的忧虑。在他看来,“某些非常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理应清楚意识到这一点”。他口中的“糟糕之事”包括了英国脱欧、民粹主义兴起以及民众对欧洲精神的背离,也可能还有他对当代英国人丧失崇高目标感的失望。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采访时,勒卡雷指出:2016年英国公投决定脱欧让他感到非常失望,而他写这本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欧洲辩护。

  不过,也如《经济学人》评价的那样:在勒卡雷的《间谍的遗产》中,虽然史迈利一再强调他身负欧洲精神的宝贵价值,但他所表现出的依然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绅士形象。(沙青青)

  原文标题为:《他在半个多世纪后,为自己最负盛名的小说划上句号》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