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夺冠》:用光影图绘中国女排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夺冠》:用光影图绘中国女排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9-30 13: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颖

  因疫情而延期上映的《夺冠》终于在九月末重回银幕。这部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以及女排队员们出演的电影,在开拍消息传出时就被寄予厚望。片中,激励了中国几代人的女排精神会被如何呈现?国产体育类型片能否异军突起,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以及电影类型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些都是摆在《夺冠》面前的问题。影片在种种苛刻的审视下,交出了一份比较让人满意的答卷。

《夺冠》:用光影图绘中国女排精神

  视听构建:带观众重返女排赛场

  对体育电影迷而言,《夺冠》大概率不会让人失望,因为片中比赛段落的节奏处理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几乎精准契合,并在漫长的时空跨越中维系着饱满的情感。对节奏的优秀把控是电影工业精良水准的显现,来源于剧作对情感抑扬的有效安排,也来自于视听上错落有序的剪辑。1980年女排与江苏男排为世界杯预热的对抗赛,可以看作影片对这套法则的“预热”。然后,重点呈现了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对决”,复沓的起落对观众的牵引力逐步增大。从处于劣势到艰难逆转取胜,一波三折的赛况鼓动着摄影机的能量与观众积攒的情绪同步共振。而且,在女排队员击球的刹那形成令人屏息的时空迟滞,让观者压抑紧绷的神经随着制胜一球获得全然释放。

  历史辉煌的瞬间在影像的加持下重新凝练成永恒的感动,这是体育电影的魅力,也是《夺冠》中每一次比赛都让人热血沸腾的奥秘。但结构若只是单纯地重复,观众的观影热情势必会被耗损,因此导演在拍摄手法上对不同赛事做了不同处理。这些处理既贴合当年的赛况,又巧妙融入了特定的时代情绪。例如,在日本女排世界杯一役,赛前由纪录片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崭新面貌。这与女排训练的狠劲儿,一同把人带回到那个充满希望和斗志的年代。经历过“十年没球打”的压抑,看到过国家的贫瘠和落后,中国女排对“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渴求,中国人“让世界看到自己”的盼望,都倾注在日语喧哗的异国赛场上。

  这场大阪赛事的风格称不上凌厉,镜头的弹性和长度主要渲染磨人的焦灼。场外是对黑白电视机前注视的千万人群的多次特写,场上是宋世雄解说中对日本队是“打不死”的反复强调。完整且多角度地呈现漫长的最后一回合,是为最终的胜利做铺垫。导演竭尽全力调动镜头牵住观众的心,再用临场般的视角还原现场,向银幕内外的观众同时射出了直击心灵的一箭。

  之后,中巴淘汰赛的对决便与二十多年前的一战风格迥异,情怀似乎不再是重点,也不再背负宏大的国家命题,而更加凸显个体。影片采取了更为细碎的剪辑、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更密集的力量展现。大数据分析下的科学战略部署大放异彩,比分在银幕两旁实时更新,配合着十几架摄影机模拟全方位的临场拍摄,即使已经看过比赛的观众也能从中体会到直播般的刺激。由此,导演成功为中国女排量身定做了一套视听语言。

《夺冠》:用光影图绘中国女排精神

  主题升华:女排精神的与时俱进

  皮相的美固然抓人,核心的精神呈现又完成得如何呢?影片并未直接表述女排精神是什么,但可以肯定它所传达的女排精神不是静止的陈规,而是和时代一同经历变迁与革新。导演既希望把握时代潮流下女排代际的更迭和排球理念的转化,也希望留住那份国族情感的传承和坚持,但问题还是出在“我们”与“我”之间参差不齐的接口上。

  在中国女排出战日本女排世界杯的前半段,爱国主义符号牢牢包裹住视听影像的呈现——高悬在训练场上的国旗,电视中用英语抒发爱国之情的台词,赛场上教练激励斗志的话语,以及女排姑娘得胜归来后,院墙上漆着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标语,都鲜明地显示出本段的主题:为了我们百废待兴的国家,不服输地团结拼搏。在国家迎来大变革大转机的关口,赢得一场国际比赛的重要性,超越了体育赛事单纯的竞技意义。女排全队为集体而战,不需要标注个体姓名也可使人为之振奋,但影片唯独突出了其中一人的名字,而她所要实现的价值重点在“我”(摆脱替补身份上场打比赛,破海曼的摸高记录),而非“我们”。因此,由“无名”队友合力托起的国民精神与渴望被看见的个人胜利追求之间相互消磨,造成无法兼容的主题撕裂。

  影片后半段,中国女排经历多次失利后,郎平被任命为教练,并对女排训练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此时,女排精神中代表国家的大写的“我们”开始褪去,而代表个体的“我”和无数个小我之间自发融合,继而浮上水面。这一段的主题核心,来自郎平上任后对新一代女排队员的抛问“你们爱排球吗”。过去,为了国家尊严更追求比赛的胜利,因此女排个人的情感往往是隐形的,对排球的热爱问题不作涉及。但正如郎平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只有内心强大了,才不在乎输赢”,如今国家强大了,不再以输赢论英雄,在此境遇下看似失去主语的女排精神需要寻找新的意义。因此,要回归竞技体育的根本,叩问奥林匹克精神的含义,探寻每个个体心中的“为什么”。用观念的改变抓住时代的脉搏,并以此为共同体中的个体发声,教练和运动员是“我”,是“我们”,亦是大写的中国人,这样的设置正是《夺冠》的可贵之处。

  大数据分析带来了战略战术的升级,却掩盖了女排自身拼搏奋进的努力。非热爱不能坚持的体育竞技,对运动员肉体和意志的消磨似乎连同历史包袱一起,都留给了上一代人。如今,新生代面对的是无法融入群体的挫折和人生理想的缺失,女排成绩的滑落似乎仅仅表现为意志的堕落,而教练运筹帷幄的大将光芒、铿锵有力的金句分享,让观众无法清晰看到队员们的心灵图景。即使在决胜时刻,多次闪回穿插队员的交心谈话,亦不能表现出坚实的“团魂”。新女排队员自身的醒悟,让步于上一辈的回忆和感怀。当问题被巧妙地转化为励志口号,影片更进一步的主题升华只能戛然而止。

  概言之,《夺冠》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但无论如何,它仍是影院复工至今最值得欣赏的影片之一。某些名字可能会在银幕淡去,数不尽的金句或许听过就忘,但郎平改革的举措会被记住,女排精神的苦与乐会被记住。将宏大命题凝缩至个体挣扎,又不忘折射时代变迁,《夺冠》让人看到了中国体育电影明朗的希望。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