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夜深人静 卢浮宫之旅才刚刚开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当夜深人静 卢浮宫之旅才刚刚开始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0-11-20 13: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伟

  美丽如画的巴黎之夜,怀着朝圣的心,从灯光闪耀的贝聿铭金字塔进入,来到游客散尽、安静空旷的卢浮宫,这里有一场倾十年之力完成的绚烂特展在等候。没有干扰,没有喧嚣,两位策展人以最高规格的私人导览方式,带你穿越艺术的长廊,沉醉于千古名作,一直游览至晨光熹微。

  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艺术爱好者的脑海中,如一枕黄粱,而如今,这个愿望一朝实现,在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银幕上,纪录片《卢浮宫之夜:莱昂纳多·达·芬奇》(港译:《夜游罗浮宫:达文西传奇500年》)正在上演。

  十年一展与纪录电影

  给一部专属大银幕的纪录片做主角,卢浮宫还是第一次。这要归功于今年的一场特展。2月24日,为期4个月的《达·芬奇作品展》在法国闭幕,即使实行预约限流,参观人数还是创下卢浮宫主题展览新纪录,110万参观者慕名而来,比原纪录多出一倍,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这场举世瞩目的展览,是为了纪念那位逝世500周年的天才——达·芬奇。展览筹备耗时10年,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62件油画、素描、手稿、雕塑等汇集于此。由于不少展品都是知名艺术机构的镇馆之宝,其间谈判攻防的难度,可谓空前。

  仅以描绘完美人体比例的《维特鲁威人》为例,熟悉《达·芬奇密码》的朋友对它一定不陌生,这幅经典之作险些无法参展。此画藏于意大利,本已十分脆弱,限每6年展出一次,这次远赴法国,受到意大利文物保护组织的反对。最后,法院颁下裁决,准许借出8个星期,但此后,《维特鲁威人》可能要休息10年才会再度展出。

  在世界各地,以达·芬奇为主题的展览可谓屡见不鲜,但此次特展无疑是作品最多、最全的。展览最后三天,卢浮宫开启“夜访达·芬奇”的活动,游客提前预约,即可通宵游览,每天限额1万人。事实就是,即使深夜也无法避开名作前的人潮,未到场观众的观赏欲更是无法满足。于是,让展览走上大银幕、飞到世界各地的构想应运而生。

  现代科技让我们看到更多

  当30人团队动用4个晚上,将5K摄影机对准展品的时候,这场特展注定因电影而不朽。5K摄影机的镜头下,画作产生一种巨细靡遗的独特观感。所有细节一览无余,甚至裂缝与霉点都清晰可辨,如同置于显微镜下。

  红外反射成像技术在影片中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我们借此发现画作中的隐秘,所有炭笔线条无处遁形,隐藏画面、初稿痕迹一一浮现。达·芬奇早期名作之一——《柏诺瓦的圣母》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场景,神态之间凸显情感张力与作者功力。画中圣婴的手触碰母亲,彼此相连。借助红外反射成像技术,我们得以一窥堂奥。原来,画家起初的设计并非如此,圣婴之手与圣母保持距离,没有接触,但经过深思熟虑,达·芬奇选择延长了圣婴的手臂,拉近了母子的距离,这无疑使画作大为增色。

  坐在大银幕前观看《卢浮宫之夜:莱昂纳多·达·芬奇》,不仅与现场看展大不相同,也与疫情期间流行的“云展览”迥然有别。“线上展示”失之于温度与厚度的缺失,显得呆板;“线上直播”失之于整体观看体验的粗糙。而采用5K纪录片的方式,即使完全依托于展览,电影也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二次创作,本身即是完成度很高的艺术作品。

  它拥有多变的视角、结构的分割、纯熟的配乐以及两位策展人Louis Frank、Vincent Delieuvin的详细解读。将空前特展用大银幕的方式呈现给未到场的观众,无疑是最合适的。当然,选择电影也意味着一种交托,必须接受影片对展品的选择、对视角的把控以及对看展顺序的固化。

  《施洗者圣约翰》《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妮》《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这些名作诞生后,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与其近距离对视的机会,遑论其他。而借助现代科技,我们跨越万水千山,终能以极高的清晰度咫尺相对,将90分钟变得充盈,已属万幸。

  画家是达·芬奇永恒的底色

  呈现名作魅力无疑是《卢浮宫之夜:莱昂纳多·达·芬奇》的重要目的,但也不是全部,策展人想要传达一种权威而新颖的论断:与其说达·芬奇是一位多领域的天才,毋宁说他生活的中心是绘画。他钻研几何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解剖学,来使自己画得更为出色。他把对世界的探寻,作为实现艺术的有效手段,其终极目的是给画作注入生命,这也是展览主题“绘画科学”背后的含义所在。

  对我而言,这种阐述无疑是颠覆性的。长久以来,达·芬奇一直以博学的姿态示人,他如此广博,在多个领域都领先同代。以至于想要描述这位不世出的天才,不得不搬出一系列头衔,方显全面。没想到,影片给出的结论如此斩钉截铁,为最难定义的达·芬奇下了定义,但论证却并不草率。

  电影回顾达·芬奇的绘画生涯,分析绘画技法,从光影和立体感、自由、科学、生命四个层面划分标题、架构全片。达·芬奇全部艺术创作的源头来自一尊名为《基督与圣多马》的雕塑作品,出自老师韦罗基奥之手,人物动作于矛盾中充满张力,被认为开启了达·芬奇的艺术之门。他从雕塑中获得领悟,此后画作特别注重光影与立体感的营造。他不拘于古法、不囿于教条,发明了“自由绘图法”。这使他能够拒绝僵化的形式,用笔自由,乐于修改线条与细节,不断使绘画作品趋向完美、精益求精。

  达·芬奇的科学造诣有目共睹,成就惊人,涉足领域众多。他的丰富手稿与奇绝想象力给他本人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甚至出现“外星人说”的奇谈怪论。但策展人认为绘画始终是他的中心,画家是他的本质,达·芬奇研究自然万物、研究人体肌理,都是为了完善绘画创作,给画作以真实,给人物以生命,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达·芬奇的认识里,科学有助于绘画,绘画也可视为科学。

  这样的实践早已被时光证明了价值,达·芬奇的画作历经几个世纪,未曾衰老。将科学融入绘画,笔下的一切由此栩栩如生,再加上对人物特征与心态的熟练揣摩,更使达·芬奇的画作传之后世。

  如果“神秘的微笑”终老

  全片唯一一件并非真迹的作品,是举世闻名的《最后的晚餐》。片中版本为达·芬奇的学徒所作,绘就年代很早,笔触接近原作,真迹依旧保留在意大利米兰那所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不幸的是,由于当年的湿壁画技法要求画家必须快速作画,达·芬奇的创作速度无法满足,所以他自制颜料,另辟蹊径,使自己可以从容完成作品。但也正是由于颜料的关系,壁画后来迅速剥落,虽经多次修复,仍然损毁严重。

  眼看影片将要收尾,镜头逐渐远离,穿过了形形色色的雕塑与绘画,却不愿流连,奢侈地一直向前,终于抵达了终点,就是她——《蒙娜丽莎》。

  这幅画作所享有的盛名无需赘述,“神秘的微笑”使得每天慕名而来者达3万之多,而展览只容许1万人参观。于是,为了满足万众热情,这幅举世闻名之作留在了原位,并没有移入展厅。影片点明了这幅不朽之作的关键所在:蒙娜丽莎像个冷静的观察者。诚哉斯言,隔着大银幕,你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威力。你在看她时,她亦在看你,看这世间万物,带着似同情、似戏谑、似疏离、似赞许的迷之微笑,让人难以捉摸,无所适从。她身后的高山河岳,看上去犹如星球起源、洪荒变迁。

  由于年代久远,《蒙娜丽莎》已不能移出卢浮宫,这里将是她的终老之地。影片介绍,历次的人为修复,使得画作颜色产生改变。更为可怕的是,这幅名作甚至有裂成两半的风险,现在每年都会接受精心呵护,如履薄冰。无法想象,当永恒的微笑不在,会是什么样子。好在还有电影,当原作随时间化作虚无,鲜活的影像或许还会幸或不幸地搭起我们与经典之间的桥梁。(张伟)

[ 责编:谭朋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