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钟明奇
路遥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2018年,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揭晓,共40部小说入选,其中路遥的小说就占了两部,这便是他的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人生》结尾处德顺爷爷把纯情美丽、聪慧贤淑的刘巧珍譬喻成“金子”,遗憾高加林把这块“金子”丢了。路遥的小说不妨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金子”。那么,路遥是怎样炼成“金子”、创作出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作品的?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曾经指出:“他(路遥)的身上,他的作品中,有着我们时代的文学中比较稀缺的品质。”简言之,正是这种比较稀缺的小说创作品质,铸成了路遥非同寻常的小说创作成就。
庄严的创作心境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走进故乡的毛乌素沙漠,“朝拜”神圣的大自然。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虽然一切想法都已在心中确定无疑,可是这个‘朝拜’仍然是神圣而必须进行的。”此后他便“餐风饮露一步一步磕向心目中的圣地”。把《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当作“心目中的圣地”,为此有“朝拜”仪式,可见路遥从事小说创作之心境是何等庄严而神圣。
路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小说创作心境,乃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路遥曾说:“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作为当代作家,反映自己所处年月的生活,这是我们当然的使命。”身负使命,在他看来,就不能止步于既往的成就,“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因此不满足于小说《人生》创作所获得的成功,自我挑战,终于完成《平凡的世界》这样更为恢宏的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后,他更是指出:“以伟大先驱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文学奖,它给作家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责任。”总之,在路遥看来,“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这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而言之,路遥认为“只有保持庄严的心境,才可能进入庄严的工作”“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这种神圣而庄严的写作心境,是路遥卓越的小说创作品质甚为显著的一个方面,也是他小说创作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保证。
艺术生命的根
路遥还有着非常清晰的小说创作理念,这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的始终坚持。如他早期写作的《基石》《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以及后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无不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无不是因为他生动地写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追求,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精神变迁,并且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形象,如马延雄、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爷、孙少平、孙少安等。
路遥曾说:“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诚哉斯言!如果路遥没有扎根土地和人民,真正走进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心田,他就不可能塑造出如此众多的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其小说创作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路遥之所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因为他深信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只能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生活、伟大历史的劳动人民身上而不是某几个新的和古老的哲学家那里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如果不是有真正深刻的思考,曾经悉心投入的创作实践,路遥绝不能道出如此高屋建瓴而又富于哲理的创作感悟。人生的大境界与艺术的大境界不在别处,正在无数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中间。世界上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著述汗牛充栋,不可计数,然文学创作最为根本的原理就存于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路遥由衷推崇“艺术生命的根”,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他的小说创作才给中国当代文坛以自己独特的贡献。
迎风而立
路遥从事《平凡的世界》创作的时候,国内各种新的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当时文坛推崇现代主义,甚至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已经过时。事实上,任何创作手法都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一定要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派创作方法之间分出优劣高下,实际上是一种批评的荒唐。”路遥认为,“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创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艺术的平庸。”他深刻地洞察到,现实主义在中国根本没有成熟到不需要的地步,它“照样有广阔的革新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路遥之所以在自己的创作中选择现实主义的手法,一是因为他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二是与他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看重密切相关。路遥非常看重读者的评价:“我承认专家们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重读者的审判”“如果作品只是顺从了某种艺术风潮而博得少数人的叫好但并不被广大的读者理睬,那才是真正令人痛苦的”。在他看来,读者更熟悉生活,更知晓生活的本质与底蕴,而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来源。
就当时中国社会广大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言,“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而新潮作品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路遥“迎风而立”,清醒而勇敢地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他形象地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这无疑是一种珍贵的具有挑战意识的文学创作观。
诚然,小说创作是艰辛的精神劳动,需要勤奋与认真,但应该说路遥从事小说创作的创作心境、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显示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小说创作品质,这是他取得小说创作巨大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值得今天的作家学习与承继的。(钟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