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来源:文汇报2020-12-25 09: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家鸿

  “在当今流光溢彩、变换无穷的社会中,谁会这样精准地抓住了时代特有的本质、生活的脊梁、时代沉默而可敬的灵魂,并为之付出?当然只有真正的艺术家。”

冯骥才修改完《艺术家们》第七稿后自拍留念

  1942年出生的冯骥才,从20岁在报刊发表第一幅画作至今,已从事文艺创作近60年。在读者眼中,著作等身、获奖无数、影响力深远,这些已然是画家兼作家的冯骥才的标签,然而这并不是冯骥才的全部。20多年来东奔西走、不遗余力地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已足以证明他非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发现美呵护美、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在他这里不仅是纸页间的走笔,更是竭尽全力的切身实践。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的时候,冯骥才用他的最新长篇《艺术家们》引起读者对“艺术家”的进一步思考:艺术家们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人或一群人?艺术家在当下社会的处境如何?艺术家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还是貌合神离?小说以楚云天、洛夫、罗潜三个艺术家为核心人物,旁及易了然、唐三间、于淼、屈放歌、高宇奇等人,描画出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各具特色的艺术家群像。

  被美照亮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

  品读23万字的《艺术家们》,读者很难不联想到冯骥才的生平经历。我的思绪时而在《激流中》等“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中逗留,时而回到楚云天的世界里。现实与小说有交叉,有重叠,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们》表面上讲述的是三个艺术家在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漩涡中或迷失自我或坚守自我的故事,其实内里却折射出冯骥才独特深刻的艺术之路。换言之,若无作者本人画家出身的专业背景,三人关于印象派大师作品的风格与价值讨论、楚云天与易了然关于宋画特征的各抒己见、在洛阳与高宇奇的言语碰撞、精神激荡以及惺惺相惜,便不会如此深刻动人。

  冯骥才说:“真正的艺术创作,每一次都是一次自我的升华。升华是一种神奇的质变,它不期而遇。”他说:“但艺术是纯粹个人心灵的事业,个人的路只有自己探索。”他还说:“被美照亮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小说中这些关于艺术的真知灼见是必要的背景介绍,又何尝不是冯骥才情不自禁的现身说法或经验之谈?支撑起楚云天艺术之路的是作家冯骥才,同时也是画家冯骥才。

  饱含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艺术宣言,清澈得没有杂质,空灵得没有重力。对艺术家们来讲,它们直指那段隐忍、蛰伏却有生命力在潜滋暗长的青春岁月,后来取得的地位、名气、权力、金钱等词汇或概念与当初的他们仨毫不相关。“应该找时间聚聚了,相互评议一下,让各自的努力彼此启发。”当楚云天意识到他、罗潜、洛夫三人各自在画艺上皆有所提升时,心中便会生出这样的期待。想当年,小屋再简陋、偏僻,也是三人心中的艺术圣地。每一次进入艺术的世界里,再短暂的时刻都是至高无上的享受。那种旁若无人、自成天地、其乐融融的氛围,是青春的美好标签,一旦错过便不复拥有。

  无须画展的认可,亦无须画廊的定价,正如罗潜所说:“艺术是自己的心灵和理想,自己认可就足够了。”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讲,这是最初、最终、最本真的认识。它源于好友之间的闲叙,不是庄重、正式场合里的致辞或告白,却饱含深刻的暗示。谁能够不忘初心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能够拯救艺术的,唯有艺术

  被美照亮灵魂的人,绝不是只有楚云天一人。那些已然成名成家的画家,哪一个当初不是被艺术的魅力诱惑着走上这条道的?然而,照亮并非最关键,更要紧的是照亮之后能否坚守。人生是一条长路,照亮仅是短暂的瞬间,有神启般的快意;坚守才是持续的跋涉,有默默行走的淡定与从容。历经千山万水的跨越之后,方有攀登艺术殿堂之可能。

  小说中有不少动人的瞬间,是冯骥才独具匠心的安排,是颇具象征意味的存在。“木质的窗框是画的,窗外的景象也是画的。他不过用了一些半抽象的色块和粗阔又自由的笔触,就把窗外夹着光斑的重重绿荫呈现出来了。”罗潜在自己的小屋里,用艺术为自己开了一扇窗,一扇无须开就开着、无须关就关着的窗。想下雨就下雨、想晴天就晴天、想下雪就下雪,境由心造,艺术家就是美的创造者。亦如冯骥才所言:“真正能救赎一个艺术家心灵的,还是艺术本身。”若无艺术,很难想象不善言谈的罗潜能挺过去。勇于创造的人,自然不会在人生的困境面前畏畏缩缩、瑟瑟发抖。

  洛夫在妻子郝俊的软磨硬泡下,卖掉自己的几幅代表作,只是为了成全郝俊住进别墅的欲望。他的失落、茫然、伤感,枕边人郝俊不懂,楚云天却懂。在隋意的建议下,楚云天卖掉自己的多幅作品,买回洛夫的代表作《深耕》珍藏,为了日后有机会回赠好友给他带去宽慰,抚平心中的伤痕。能够拯救艺术的,唯有艺术。真正的艺术撑起的是友情的分量,撑起艺术的是高贵的人格。艺术可以被市场裹挟,友情却葆有真淳。这样的美,早已突破画技或画艺,直指心灵源于心灵。

  楚云天在高宇奇因车祸离世后奔赴洛阳,在其未完的画作前跪下来,无声地向逝者诉说心里话。他之悲伤不仅是对宝贵生命的哀悼,更是在向一颗真诚、坚定的艺术之心致以深深的敬意。在得知高宇奇的几位生前好友预备第二天到画家遇难处祭奠时,楚云天执意要去且如愿成行。若无这样的坚决,他不可能领略太行山风景的纯粹之美。若无美的领略,何来随后画出十年来少有之力作?何以和千年前的范宽、郭熙等人神魂相通?能够成全艺术的,只有艺术。能够成全艺术又成全艺术家生命的,还是艺术。艺术并非济世良方,然而在许多时候却是救命或续命的药丸。

  舶来的先锋艺术之影响倒在其次,商业化气势汹汹的到来,才是时代变迁中最大的特征,亦可以说是给艺术带去的最大冲击。人心若只剩欲望,又何来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唐三间、屈放歌、唐尼、于淼、余长水皆为彻底倒向市场之人,作品彻底沦为商品,作画只为价格,艺术之处境可想而知。洛夫的跳河自尽就是艺术被欲望操控以至于扭曲、变形,乃至最后枯竭的恶果。原本纯粹地热爱着艺术的他,开始从各个方面包装自己的画作和宣传自己的画展。为了成全妻子住进别墅的欲望,他卖掉自己的几幅代表作。为了赢得曝光率、赚取知名度,他深陷行为艺术中无法自拔。为了参加拍卖,他把自己的路彻底堵死,像一棵半枯不活的树吊在悬崖上。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艺术之花,在现实生活这片土壤中绽放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楚云天告诫自己,不能让自己的艺术观在生活的重锤下变形。何为“生活的重锤”?即市场化,即商业化,既所谓的价格,即深不见底的欲望。真正的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而非价格的制造者。真金不怕火炼,对艺术的真心无惧考验。楚云天即便挂着各种各样的头衔,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他依然是真实的普通人,也会有身不由己、迷失方向的时候,然而在市场面前,他一直保持着可贵的清醒。在拍卖预展上,他曾斩钉截铁地反问过余长水:“价钱能说明这幅画的价值吗?”知世故而不世故,知价格而不忘艺术,看似幼稚,实则是坚守。

  对楚云天来讲,工作收入挣来的钱,足够生活即可。真正的艺术家喜欢的是艺术与美,而非其它。艺术也好,美也罢,是他心灵的需要。其它的最多只是附属品,不能占据主流或中心。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一方无形的净土。艺术家用自己的灵魂树起一道牢固的墙,把肮脏与丑陋摈弃在外。这道墙之所以无处不在、滴水不漏,其地基是对自我清醒的认真与对艺术纯粹的真心。

  在市场面前,楚云天因不屈服而清高而孤独。在艺术的世界里,他并不孤独。与他志同道者除了在黄山偶遇且惺惺相惜的徽州才子易了然,还有在洛阳默默作画、籍籍无名的高宇奇。在楚云天心中,高宇奇和他的《农民工》是一片纯净的艺术天空。当楚云天见到“坚称自己是最好的人物画家”的高宇奇时,《农民工》这幅巨作已经创作了三年半,而且不知何时才能完成。然而高宇奇带着艺术激情的每一句话,都能给楚云天带来深深的震撼。在楚云天看来,“在当今流光溢彩、变幻无穷的社会中,谁会这样精准地抓住了时代特有的本质、生活的脊梁、时代沉默而可敬的灵魂,并为之付出?当然只有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仅生活在艺术的国度里,更扎根于生活的广阔天地里。艺术之花的绽放,如果少了现实生活这片土壤供给的养料,必然是贫瘠、苍白的。如果心中的艺术良知被欲望挤到边缘,又把现实土壤、传统文化统统抛之脑后,那么艺术只剩花架子,经不起任何的推敲与论证。

  在今年五月份出版的散文集《文雄画杰》中,冯骥才写道:“出于同行,我关心他们的艺术,更关心他们的性格、气质、命运、家庭、生活,乃至习惯、嗜好,种种人的细节与小节。我知道这是他们的艺术独特性的内因。”以上文字何尝不是为楚云天说的?小说中最动人之处莫过于他的清醒与清高,他从不屈服于市场和价格,主动的卖画之举,亦是为了弥补挚友的遗憾,而非冲着金钱而去。散文集中的艺术家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艺术家们》中的楚云天则是虚构的,然而他们皆有一颗为艺术付出自我的真心。(张家鸿)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