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汤嫣
近日,古装传奇剧《上阳赋》开播,华丽视觉与多层次的叙事架构,描摹出古装传奇剧应有的厚重感,沉淀出中华文化的“骨相”。
视觉雕琢:写意式美学营造古典气韵
细叙家国情怀与人物成长的《上阳赋》,其整体的影像风格是沉郁而宏大的,突出了东方美学之沉静典雅,打造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质感。
此前释出的预告片中,上阳郡主王儇的一生徐徐展开。及笄礼时的少女欢欣、朝堂风雨飘摇的忧虑不安、策马奔腾时的锐气洒脱、行走于大殿之上的雍容大气……场景色调浓烈而不失沉稳,王儇在纷乱形势下的多个回眸穿插其中。风起云涌的动荡世道和主人公的坚韧成长,借由视觉的氛围写意得以淋漓呈现。
从朝堂到宁朔、从山河到草原、从中原到边境部族,《上阳赋》的情境多变。剧集将东晋作为历史支点,在场景设计上融汇秦汉之风、唐宋之雅,借鉴古代建筑的精粹,创造出一个将古代文人画意趣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独特的戏剧空间。四个主场景中,建宁城庙宇袅绕、可从烟雨楼台间窥见飘逸唐风;太极殿的布景通透空灵、神秘威严,汲取着敦煌壁画的灵动神韵;后宫、水街吸纳唐城建筑风貌,再现皇城似梦非梦的繁华与没落;太极殿外的石马雕塑,彰显皇家威严;凝结着东方美学韵味的视觉画卷由此展开。
剧中的大空间夸张写意,小空间则强调细腻真实,建筑内的场景设计更偏向于宁静质朴。基于历史元素和中国古代绘画神韵的美学转化与场景创作,让该剧流淌出灵动而古朴的悠长气韵,既气势恢宏,又耳目一新。
场景上精雕细琢,服饰道具也独具匠心,木材的用漆、灯具的选取等各处细节都几经考究。在造型思路上,《上阳赋》的服饰设计化繁就简、素雅大方,朴素中蕴藏着华美。服装的重量给角色赋予了重量,或鲜亮张扬、或厚重深沉的服饰,契合人物不同阶段的特有心境,帮助更好地进入角色,实现更真挚的情感表达。
戏骨同台:扎实演绎尽显角色张力
视听场面的美轮美奂将观众带入古代的文化情境,多位戏骨的同台,则为剧集成倍地注入戏剧张力。
上阳郡主王儇是剧中的核心人物,其出身望族、才情过人,在困境中一步步坚定成长;她坚守道义、胸怀天下,有着不同寻常的刚毅与智慧,也同样富有女性的柔婉与包容,以大爱守护天下百姓。其自身的蜕变与情节的发展是穿插起伏、共同推进的。
在诠释这一角色时,章子怡的演绎层次丰富、灵眸动人。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成长阵痛期的迷茫痛苦、成熟期的高贵坚毅,不同成长阶段的气质如数呈现;面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柔软、独坐静思时的优雅恬静、策马奔腾时英气勃发、朝堂对峙沉稳霸气,各式情绪在王儇的一颦一笑、回眸凝望中得以灵动表达。王儇的个人命运与家国使命相连,在演员的气场加持和生动演绎下,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成长史。
核心人物上阳郡主贯穿全局始终,众多戏骨的同台飙戏则延伸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导着跌宕起伏的故事走向。周一围饰演的萧綦出身寒门,深谙民间疾苦,将一腔铁血挥洒于战场,谷底重生后依旧坚守,铁血柔情间,角色的张力十足;杨佑宁饰演的子澹历经优渥、浑噩与彻悟;王蔺的积虑已久,却抵不过世事难料,于和伟将其性格特质和潜藏的情绪细节精准表达。通过眉眼将各个身份、不同浓度的情感细腻传递,《上阳赋》中的群像,立体饱满、回味悠长。
品质沉淀:叙事结构独具匠心
《上阳赋》的叙事特色,既有男性角色的正面坚守,也有女性形象的隐忍坚毅,从而折射出多种形态的家国情怀。
原著小说是以女主人公——王儇的第一人称叙述的。所有事件、情节都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赋以王儇的感受和态度而映射出来的。剧集延续原著的文本精神,在电视剧改编中,秉承女性视角的叙事原则,借由王儇的视角表达人情世故。同时对原著中非叙事性的情感描述,进行叙事化改编。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主演细腻情感的流露和感染力,以及镜头语言的主观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常用的线性叙事,《上阳赋》的镜头语言形态呈现出一种块面性形态。不追求线的连续性,而表现每个块面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延伸出错综复杂的故事线,以深入女主人公内心的主观视角,体会世间百态。摄影的创作思路也处处契合情绪的表达。
首先是影调变化营造出的“轮回感”。全剧场景、主要人物在影调和色彩的流程上会有一个“V”字或“W”形的变化。影调的起伏依循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起落,随着事态归于原本和谐的状态,画面的影调和色彩渐渐恢复明亮和鲜艳,隐喻世事的往复、轮回。
其次,通过镜头造型凸显人物心境。剧集在呈现方式上会偏向于背景暗化、虚化和整体化,以此突出人物。镜头表达更关注角色的内心情感,而非环境气氛的展示。构图上不拘泥于横平竖直纯正面构图,而是基于建筑线条和光影变化形成的画面纵深感,则在明暗对比、空间纵深中强化戏剧冲突。
从叙事创作到视觉风格、角色演绎,《上阳赋》皮相丰满、骨相兼具,其人物和场景都流动着静谧而鲜活的气息。电视剧需要这样的精品化制作,国产剧也需要这样的文化底色。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