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素食日子滋味长

来源:西安日报2021-01-22 16: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贾登荣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活法。有的喜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热闹喧哗的大都市,有的喜欢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幽静偏僻的小山村;有的喜欢大酒大肉,大吃大喝,有的喜欢粗茶淡饭,恬静清欢。《山中取食记》一书的作者马守仁就属于后一类人。他选择在云雾缭绕,人迹罕至的终南山,过上采摘蔬菜瓜果,烹饪素食为伴的生活。而就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他体会到了其间蕴含的“诗与远方”,并将这些妙趣横生的收获一一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人生自有好风景,素食日子滋味长!

  《山中取食记》一书由“终南山居篇”和“寄庵料理篇”两个部分组成。作者通过自己在终南山寄庵制作的素食品种,展示出素食文化的琳琅满目与丰富多彩,让人从中感受到,素食并不意味着单调乏味,了无情趣,其实也蕴藏着“诗与远方”的情调。在书中,作者将自己在踏访终南山寻找食材、采摘食材,在寄庵里选择食材、烹制素食的过程,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呈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看到,素食的品种花样百出,令人目不暇接。诸如:水蒿菜团、百岁羹、椿芽豆腐、清炒番薯叶、杮叶汤、枣花汤、桑葚酒、酿青椒、清炖萝卜、樱花春笋、梅花粥品等等。丰盛的素食,一一从纸上活蹦乱跳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与感官。在全方位呈现素食文化的同时,作者还将每一道素食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让人受到知识的浸润,精神的洗礼。在“枣花汤”一文中,作者在讲述这道“喝起来很爽口,有一股淡雅的清香气息”的素食时,不仅介绍了它的用料、做法、保健作用等,而且将唐朝诗人李颀、白居易,宋代词人苏东坡写的“枣花”的诗词加以呈现,从而让这道普普通通的“枣花汤”增添了无尽的文化意味,更让人希望品尝到这道“枣花汤”!又如在这篇“莴苣家园”中,作者先是引用著名诗人戴望舒《小病》一诗中饱含的家园情怀拉开文章的帷幕,然后介绍莴苣的来历、别名等等,再引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关于莴苣的养生作用。这一切铺陈之后,才次第介绍凉拌莴苣尖、清炖莴苣汤、莴苣叶拌白米饭等一道道素食的做法;同时,又穿插了宋太祖赵匡胤获赠莴苣的传奇故事;文章最后则引用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古尔蒙关于莴苣的诗句结尾。一道素食里的文化味道,由是可见一斑!素食除了深藏的历史与传统之外,同时还将中华文明成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一点,在“味噌汤”一文中得到了体现。作者写道,有人认为味噌是日本的风味,其实是一种误会。据考证,日本料理、豆腐、豆豉、酱油、味噌,以及茶道、烧香、插花、书画、古琴、尺八、筑园,乃至禅宗等涉及文化、宗教、园林、饮食方面的东西,都是从古代中国传过去的。

  作者在《山中取食记》一书的“序”中指出,素食者有三种益处:卫生、卫心、卫性。在书中,作者通过一道道素食,分别呈现其不同凡响的功能与作用,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欢生活别有风味,素食日子滋味绵长!作者通过展示素食食材的选择、烹饪过程,让人们看到,素食是由生于山野间、很少受到污染的瓜果蔬菜,加上纯净的山泉井水,天然的木火燃料等,精心烹制出来的,无疑是天底下最卫生的食品了!更重要的是,采摘食材、制作素食的过程,也是培育善心、陶冶情操、磨炼性格的好机会。作者在“采薇啊采薇”一文中就如是写道:“三千年后的这个早晨,我吟唱着《诗经小雅》篇章,提着箩筐,一个人来到山坡上采薇。薇昔日枝叶繁茂,色泽嫩绿,还带着夜露的晶莹和清凉。我无思无虑,无忧无伤,我提着箩筐,是为采摘一餐薇菜。”虽然过着素食简朴的生活,但作者却“无思无虑,无忧无伤”,自得其乐!而在这篇“山蔬小宴 ”一文中,作者介绍说:“今天的主食是梅干菜蒸白米饭,还有一小碗西红柿菌子汤,上撒欧芹末。”应该说,这样的饮食算不得丰盛,但作者却写道:“食罢山亭趺坐,饮啜茶汤,山风徐来,山鸟啾啾。远望紫阁诸峰,林木青葱,白云澹荡,昨天的事情已成陈迹,空了无痕。山家清苦,以野菜山蔬供厨,自夸美味。然而能于苦中作乐,亦山居之乐事也。”由文字飘逸而出的,是作者乐观豁达的博大胸襟、率性诗意的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地让读者受到感染与熏陶。(贾登荣)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