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小帅:拍电影,你得严肃活泼、内心纯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王小帅:拍电影,你得严肃活泼、内心纯净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01-29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嘉

  在导演王小帅看来,拍电影最高级的就是“能把空气拍出来、把味道拍出来”,那是了不起的程度,其次是拍出态度,“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你的电影、你的人物、你的国家、你的社会、你的民族、你的价值观?如果电影技巧等等其他都有,但是你态度垮了,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从影二十余年,王小帅执导了13部电影长片,多次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并屡屡斩获大奖。从1993年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开始,他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梳理着时间,凝视着时间,记录着他的个人生活印记。日前,王小帅亮相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以“电影是对时间的凝视”为主题,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经历,重申了对电影的态度。

  前两部电影 都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王小帅1966年出生,从孩提时代开始学习绘画。1985年,王小帅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王小帅被分配到了福建电影制片厂。那时的电影制片厂每年拍片是有指标的,福建厂一年有一个指标,意味着这个电影厂一年允许拍一部电影。

  王小帅回忆说刚去福建电影制片厂时自己信心满满,“觉得从电影学院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又年轻,有对电影的热爱和热情,到那儿就可以开拍了。这个想法真是太简单了,一个电影厂虽然人不多,但它一年只有很珍贵的一个指标,怎么能够放心给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

  王小帅没有独立拍片的机会,只能跟着实习,做场记。后来觉得这样下去有可能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就只身一人偷偷溜回了北京。“现在想起来我算是第一代的北漂,虽然我在北京有十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但一旦离开再回去,就成了一个外来者。庞大的北京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那个时候,别人看我都是很奇怪的表情——‘你不是去福建了吗,怎么又回来了’——我就觉得要找一个在北京待下去的理由,就好像我不是赖在这里的。我要做什么才能够证明我的价值呢?”

  王小帅想留在北京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画画,二是拍电影。考虑之后,王小帅觉得自己更爱电影。“只有自己手里有一部电影,才能成为我在北京待下去的一个身份证。”王小帅说,自己刚回北京时没钱、没地儿住,就一个双肩背。怎么开启第一步?他只能找朋友。

  就这样,王小帅在1993年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由他的美院附中好友刘小东和喻红主演,电影讲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这场改革大潮,似乎正席卷着社会上下每一个角落,包括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夫妇冬和春。

  王小帅说:“就像我们绘画时的模特,刘小东和喻红就是我的模特,我来画你,我来拍你,这是当时最原始的一个想法。恰好因为他们是画家,离我的生活又很近,美院附中的生活历历在目,就开启了第一部《冬春的日子》。后来我想解决第一部电影遗留的很多遗憾,于是就又开启了第二部《极度寒冷》。”

  《极度寒冷》讲述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演)的一项行为艺术引来众多媒体、同行及过路客的关注。该行为艺术的前三部分: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葬、立春日作象征性的火葬,完成后,齐雷宣布为与社会的冷酷对抗,他将在最后一部分,用冰葬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王小帅说这部电影是根据1994年真实发生的一件事改编的:“那个艺术家杀死了自己,当时影响很大,我觉得很压抑,就做了《极度寒冷》。这两部电影都非常巧合,跟艺术有关,跟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也跟我那时能够触及到的最远的距离有关。”

  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地是哪里 拍“三线电影”是责任所在

  王小帅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13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居武汉,15岁又考上央美附中来到北京,23岁北影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的他开始“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王小帅的电影热衷于个人记忆的历史书写,从《青红》到《我11》《闯入者》,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曾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贵阳。

  在王小帅看来,“三线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家乡感流失。他们离开了家乡,“空降”到一个地方,以为几年以后就可以回去,却没想到一辈子回不去,下一代在那儿,下下一代还在那儿。“我的父母是‘三线人’,我也同样经历了这种困惑。我不知道我是哪里人,我的归属地是哪里,很多‘三线人’到八十年代中期,慢慢地都不会再说自己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因为他们觉得这段经历对以后人生的发展没有好处。我心里就有种不服气,想把它表达出来。所以后来有幸当导演拍了几个电影之后,我内心深处想的是,有朝一日一定要把关于三线的事情放在电影上。”

  《青红》最早叫《美好的愿望》,受比利·奥古斯特的电影《善意的背叛》影响,“其实这就是我所期许的,那么多人为了三线建设投入一生,我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愿景,于是就拍了《青红》。我当时想如果再不拍的话,它就从我的生活、记忆和地球上被抹平了,所以我就咬着牙做。我发现我自己每次拍电影都是咬着牙,特别愣头青一样地要把这个事情做成。”

  很多人说王小帅拍“三线电影”太过小众,“现在大家也会质疑:‘你老弄三线干吗?看的人不会多。’我只能说这段历史、这段现实是我要表达的,我必须要把它说出来。我眼睁睁看着父母从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把青春放在那里,把自己的专业扔到一边,就这么一辈子下来了。现在很多人已经去世了,他们就被埋在当地,这样的一段历史如果不表达出来,我觉得心里过不去。有机会我还会再做。”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 感觉很幸运

  拍摄《冬春的日子》和《极度寒冷》时,王小帅兴奋中又常常自我怀疑:这叫拍电影吗?“我们的电影是‘喃喃自语’的电影,就是自己跟自己叨叨、自己怀疑自己。当时会被认为是小我。过去的传统是不允许把创作者的内心拿出来的。我就把摄影机转过来拍我自己,把我自己也当成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我也在生存着,我也在生活,我也有我的思考,有我的困境……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了所谓自己拍自己的独立电影。”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王小帅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的青春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正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阶段,在我们青春懵懂的时候,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有想法的时候,正好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的黄金十年。”

  毕业以后,虽然进入到了九十年代,但八十年代的热情、思想、非常自由奔放的激情还在,所以,王小帅说:“在九十年代初,思想里攒的那些东西,青春期的那些冲动,那些所谓的自己的想法和愤怒,都在那个时候通过电影爆发出来了。我自己非常幸运经历了这两个时代。”

  现在大家追求时尚、变化,但是王小帅说自己很保守,“我特别怕变得太快以后,老的东西没有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我希望所有的变化不要太快。”

  王小帅说有段时间他去买东西会非常害臊,“我不敢看人眼睛,我拿出现金来买烟或酒都是丢人的事情,人家都在刷二维码,一下就完成了,但我咬着牙想,‘就算被别人嘲笑,我也要拿现金出来’。我老是螳臂当车式地想让所有东西慢下来。我也在克服着心理障碍,有可能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上,这些都会带进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一种思考,是对现代化过程的一种思考。”

  不会主题先行 当导演不会在现场说太多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跨越三十年,是王小帅“家园三部曲”的首部。王小帅表示,虽然是“家园”,但他仍聚焦于普通的家庭,“因为我觉得个人组成家庭,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我聚焦于他们。《地久天长》主要讲的就是失去孩子和计划生育。其实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有,讲失独的、讲寻找孩子的,但我觉得不够,我需要把它放……我有野心,把它放大到一个历史背景,看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是怎么生活下来的,这个野心就促成了这个《地久天长》。”

  拍摄《地久天长》的契机,是王小帅2015年听到了一则新闻,“我那天在房间里没事,不知道哪儿传来新闻的声音,说现在可以生二胎了,之前只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结束了,我当时在房间里傻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政策,突然就变了。”

  王小帅说自己从来没有在创作的过程中先立主题,“从来没有什么主题,只是角度切入之后大家去解读。包括《地久天长》,我就闷着头写,编剧阿美也是闷着头写,我们写完之后看所有的东西是不是我们要的,是不是对的。因为我们的角度在那儿了,它会在电影中自然呈现,我是不会主题先行的。”

  也因此,王小帅说自己很少和演员从头到尾说戏,“我不会这样,因为我觉得一这样的话,他就‘死’在那儿了,未来的化学反应、火花就没有了。导演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位置,你什么都不说,都会被演员关注着。所以有些导演在现场发脾气,我觉得很奇怪。没有必要,因为你已经这么重中之重了,再发脾气整个组就崩溃了,你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导演太重要了,你说的每个东西都是一个强烈的指引和方向,这个方向有时候太死板,会出问题,再掰就掰不过来了。”

  王小帅认为,有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导演诉说的不是很多,但是“场子”在了,大家就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如果这个‘场’有了,你不要破坏它,不要过度地把导演的意图、主题或者什么压进去,你退出来,反而让这个‘场’中的空气自动生成,就会更生动。”

  做电影首先要有一颗非常柔软的心

  这些年来,王小帅一直坚持着拍摄有浓重生活味道的电影,他表示拍摄这类电影要保持一颗特别敏感的、脆弱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社会的变化有所感应。如果你很强硬,不去关怀和思考任何东西,你可能就错过感动或者触动你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首先要有一颗非常柔软的心,去触碰、去感受,感受那些愤怒,感受那些不公平,感受普通人无奈的或者是非常无助的眼神……这些东西会触动到你,然后你从这里面去找跟他们靠近的角度切入,去思考。”

  有了柔软的心后,还得关注现实,“就像我做《地久天长》,就是一瞬间,发现它是个事儿,会触动你的愤怒、思考、反思和创作冲动。”

  王小帅坦承,自己也一直在反问自己,拍这样的电影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经历了一个过程后,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信心,那就是,它一定被需要,这样的电影一定不能消失在中国的电影版图里。它在将来一定会被重视,因为文化层面也好,艺术层面也好,民族层面也好,这类电影如果一直处于重视度很低的情况中,其实对整个民族是没有好处的,这是我的信心所在。”

  谈及将来的拍片计划,王小帅给出的答案是“顺其自然”,“拍什么要看你的年龄、你的阅历到了什么程度,再着急也没有用,你就做你自己,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

  王小帅表示,在他40岁的时候,是不敢拍《地久天长》的。因为自己的阅历和社会条件都不许可,“你二三十时,却想以一个五十岁人的心态,去思考去拍电影,我觉得不太现实。所以,在哪个时间段就做哪个时间段的事,很多事情都是你到那个年龄了,就自然可以意会了,所以时间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东西。”

  对王小帅而言,拍电影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同时,拍电影又是他觉得最快乐的一份职业,“所以拍电影时,在严肃认真的同时一定要活泼,一定要开心,一定要剔除你的摄制组中任何制造麻烦的因素。要让这个摄制组纯净,你的心也就纯净了。你的心一纯净,这个‘场’就好了,如果你不纯净,你在那儿着急,你在那儿暴躁,好像你为了艺术多么拼搏,最后慌里慌张乱七八糟的,这个‘场’就乱了。这个‘场’一乱,幸福的气氛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拍电影要享受,你在电影中想传递爱也好,传递和平与希望也好,你现实中拍摄的剧组也应该是这样的气场,然后,爱、和平、希望这些美好的因素,自然就会在片子里带出来。”(张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