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写给北中原的情书》:在乡土间追寻乡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在乡土间追寻乡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29 18: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 剑

  因创作长篇小说《生命册》而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李佩甫,于2020年2月推出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写给北中原的情书》。散文集分为写人记事、评说作品、记叙游踪、创作漫谈四个部分,凝聚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受和体悟。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写出了一名作家对故乡热土深深的眷恋。李佩甫生于城市,长于乡村。乡村是他重要的书写场域,也是他散文散枝开叶的根基。当以成年的视角回望乡村的人和事时,他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个散发着草木气味的乡下孩子,“一手㧟着草筐,一手拿着小铲,赤条条地在乡野里跑来跑去”。乡土情怀已经浸润在血液当中,每每提到家乡,提到平原,他依然感受到一种藏在心底里的温热,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养育之情。

  这份“眷恋”,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他的记忆里跳出来,一点一点地漫散开去。他怀念家乡那种密密的绵绵的、有一点点湿意和凉意、“一针一针罩着人”的牛毛一样的细雨;他怀念瓦檐上一串一串的滴水、夜半的狗咬声、蛐蛐的叫声、门搭晃动的声音,以及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问候语;他怀念倒沫的老牛,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他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院子里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的小凳,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他甚至怀念家乡有风的日子,以及风里到处弥漫着的让人念想期盼、让人兴奋不已的年味。这些怀念,有原汁原味的烟火气,有日子的琐碎感和流动感,有浓浓的爱意和诗情。这是作者对美好岁月的一种贴近,是对民风民俗的深刻理解,是一株草与另一株草的对话,是一棵草对大地的深情诉说。这样浓烈真实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如何抒发对故乡热土的情感?李佩甫没有一味地表现自己的乡愁,而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挖掘审视这片土地的精神意蕴。如散文《带豁口的月亮》写了一件乡村往事,三个下乡知青在看露天电影的过程中,与村民“黑大个儿”发生摩擦,后来还起了肢体冲突。而村民们先是沉默、躲避,而后愤怒、反抗,最后选择了忍让和宽容。多年以后,当作者再次忆起这件旧事,看到了村民身上的“忍”和“韧”,“老百姓就像土地一样沉默,那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他们就靠一口气,一代代存活了下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篇散文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懊悔,以及对荒唐事件的批判和反思。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是一个作家对多年文学创作实践的心路回顾和深度思考。四十多年来,李佩甫一直将根基深植于中原大地,与土地对话,在平原上撒下“声音”的种子,撰写了四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我的自述》《一种植物》《我的平原》等篇章中,作者将生命体验与思考过程和盘托出,其中有追寻也有检索,有回溯也有阐释,有迷惘也有超越。这是一种生命解剖式的展览,是拷问灵魂式的求索,是对一个作家从内到外的破译。他提出的“第四人称写作”、“贫穷对人的戕害远远大于金钱对人的腐蚀”等深沉睿智的论断,至今仍然震聋发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李佩甫也表达了他的困惑:“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却有了更多徘徊和迷惘。在单一的年代里,人们渴望丰富。如今社会生活多元了,人们又向往纯粹。可单一了,必然纯粹,又容易导致极端;多元了,必然丰富,可又容易走向混乱。怎么才好呢?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作家面临的课题。也就是说,面对时代的变化,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思考,彰显了一个作家永不止步的探索和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的语言质朴而诚恳,生动而亲切,干净而湿润。看似平平淡淡,却是以乡音作底,用心血熬出来的丰富,是将诗性化于无形的凝炼。比如,写瓦檐上的滴水,“一串一串地滴下来,先是密的、连珠儿,而后就缓了,晶莹着,亮着,一嘟一嘟的,就像是白色的葡萄汁,一点点浓”,砸在檐下排列的圆坑里,“先是奔儿——奔儿——的,而后是啪声,再后是啾声,那声音是有琴意的”。再如,写门搭的声音,“夜里,你从外面回来,门搭会响一声,那声音咣地一声,荡出去又荡回来,钝钝的,就像是很秘密的一声问询。这时候,你忍不住要回一下头,那门搭仍在晃悠着,摆动着,和日子一样碎屑安然。”这样的文字,有色彩,有音响,有韵味,有留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刻骨铭心的真实感。读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心会也变得细腻起来,宁静起来,湿润起来,进而对粗砺的生活生出几分爱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