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来去之间,什么是理想的展览馆文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来去之间,什么是理想的展览馆文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30 03: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肇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也给众多展览馆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之纷纷探索寻求行业的转型。许多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悄然发生改变,或从展览方式入手,增强线上展览功能;或从展览内容入手,拓宽视野丰富内容;或从展览数量入手,以量取胜等等。这一年,环境愈发艰苦,但展览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升,许多展览馆可谓是完成了涅槃重生,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更上一层楼。

  在这样可喜的景象下,中国的展览馆事业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众多公立博物馆“沦为”周末少年儿童的消耗剩余体能的场所,文创商店纷纷跟风潮流但营业额却差距悬殊,一些优质展览由于缺乏宣传而无人问津,滥用新媒体技术而忽视内容,展览服务差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展览馆文化。

  我们务必要明确,什么是好的展览馆文化?

  首先,展览馆策展的选题一定要切实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教育、娱乐等特性需要权衡兼顾,牢牢把握住观众的兴趣点,不能脱离观众闭门造“展”。展览内容也要注重和观众的距离,不能太远,让观众一头雾水;也不能太近,让观众没有收获。要学会通过恰当的选题、合适的内容引导观众并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获取观众兴趣意愿的同时要慎重甄别观众的种类,宏观层面上尽可能照顾到最多数观众,这样观众才会注意到展览馆,才会走进展览馆。对此,展览应做到,注意参展品的种类、数量与展览主题的紧密结合,摒弃“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此外,展品种类应分布均衡,切勿某一种类数量极多而其他种类较少,否则容易使展览失衡的同时影响观众的观展体验:人群聚集在某处,展厅内人员流动性降低。

  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览馆要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从而形成稳固的观众群体。品牌意识要深入展览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视野,比如想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就去首都博物馆,想了解警察文化就去警察博物馆,想了解当代艺术就去今日美术馆,这还只是停留在内容层面的判断。我们应该拓展的方向是:能不能想起换展频率最高的展览馆,服务最好的展览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展览馆等等,这样观众才会持久的走入展览馆,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办展体系。首都博物馆自2015年举办《读城》系列展览,立足于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身馆藏优势,分别从“城池”、“四合院”、“中轴线”等角度解读北京城。五年前的举动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成功的,首都博物馆强化了自身在展览“北京”上的话语权,观众也开始习惯于走近首都博物馆去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好的开始仅仅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怎样突破内容层面,多种维度地将展览馆送入观众的心中,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最后,展览馆要学会如何让观众“掏腰包”。好的展览馆绝不是等着国家财政支持才能维持运转的,如何让观众买账是所有展览馆的必修课。有的人认为展览馆的工作重心是文化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有违职业道德。对此,我予以极力否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理直气壮地拒绝独立自强就是一种耍赖行为,特别对于文化机构来说,所有非必要的支持和援助都是为滋生懒惰和懈怠的角落增加保护伞。展览馆本身就是品牌,品牌为文化赋能,主动地迎接市场挑战是磨砺自身强化自己的绝好机会。当然,展览馆有多种营收渠道,这里想强调的是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本质是销售一个“概念”,观众看完展览不仅应该带走知识和快乐,还需要一些物质载体提升获得感并延续满足感,这时,文创产品便成了检验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大英博物馆的“小黄鸭”,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近几年,故宫文创进步巨大,但整体的展览馆行业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这或许是展览与文创商店脱节的缘故。如果观展之后,文创店紧随其后跟进设计生产和运营销售,情况可能会向好的局面发展。

  好的展览对于观众而言,最重要的应当学会如何参观展览。我想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观展的方法,二是观展的素质。

  首先,观众要学会观展的方法。一个展览就像是一本书,有题目、有章节、有结构、有例证,在“阅读”之前,怎样预习才能对展览有更好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题的展览,是有针对性地参观,还是以体验和感受为主的“散漫”参观?这都是观众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观众需要养成关注展览,跟踪展品的习惯。进入展馆是好奇,经常进入展馆则是素养的体现。关注展览既是关注文化动向,也是有意地填补知识漏洞,自觉地提升文化素养的表现。

  其次,观众要注意观展素质和礼仪,自觉保护展览馆的观展环境,自觉保护展品。去年7月,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玻璃城堡”因两位小观众追逐玩闹中撞到展柜,导致塔尖倒塌、破损。然而,令人遗憾的事情屡次发生。2013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玻璃展品《天使在等待》被小观众打坏,损坏的作品被重命名《折》展出,警示文明参观。展品被破坏,一方面有展具设置不当,工作人员失职等原因,同时也暴露出观众自觉性的缺失。因此,加强展览馆参展礼仪和素养的教育是及其必要的,特别是针对儿童的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观众和展览馆双向驱动优化展览内容、优化展览形式、提升展览条件并维护展览环境。观众和展馆双向联动协同促进是重中之重。展馆要重视观众声音,观众也应该维护好展览环境并促进其成长进步,这需要建立好双方的沟通机制,特别是要拓宽批评的渠道,鼓励观众提出建议。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以人为本,以优质服务打造良好行业生态,应当是所有展览行业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于肇锋)

  (作者系《杂书馆》古籍著录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