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没有手机电脑,古人如何宅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没有手机电脑,古人如何宅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2-04 09: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沈杰群

  因疫情而宅家的这段日子,我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岁时广记》。这是一部展现节令时俗为主的类书,出自南宋人陈元靓之手,全书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祭祀祈祷、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养生诊疗,甚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仰以稽诸天时,俯以验之人事”。

  被疫情按了暂停键的我们,有时感觉生活空白了很多,然而阅读《岁时广记》,发觉古人颇懂得在寻常日子里获取画风隽永、有滋有味的体验。没有手机、电脑,古人的一天似乎可以过得很长很浪漫。

  现代人如果早晨起床,拉开窗帘,发现外头是个阴雨天,也许会拍个小视频发微信朋友圈,雨就是雨,我们对其评价无非只和雨量、季节有关。

  而落在古人眼睛里的一场雨,还有其他很美丽的名字,比如春天里会有榆荚雨、杏花雨。字面意思不难懂,“杏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必有雨也,谓之杏花雨”。看着帘外雨潺潺,古人再念几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杏花风雨外,不知佳句落谁家”。

  就连黄河水,古人的称呼也有一番诗意,“黄河水,三月名为凌解水”“峡中以三月桃花发时,春水生,谓之桃花水”。他们感知到的冬季,则包括了一色云、一丈冻、千里雪、千年冰、绀碧霜等。

  既然看待自然风物的眼光都这般温柔,古人的消遣方式更是充满意趣。《岁时广记》对民俗的描述,都用三个字——或许是高度炼字的缘故,古人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都仿佛被加上了一层清雅古朴的“滤镜”。

  品品这些消遣项目的名字:踏春歌、探春宴、酿梨春……

  到了元日新年,家家户户老百姓要做些什么呢?屠苏散、五辛盘、敷于散、辟瘟丹、胶牙饧、粉荔枝匕、食索饼、服桃汤、咽鸡卵、浴香汤、燃爆竹、饰桃人、画桃梗、写桃版、绘门神、贴画鸡、钉面蛇、挂兔头、斩鼠尾、造华胜、剪年幡……

  透过《岁时广记》,我们会清楚看到,所有人的世俗生活色彩,几乎都是被岁时和自然来“调配”的,不同的季节人们会有不同的活动,日日都没闲着,能填满每个人悠长岁月之物太多了: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仲夏应有黄雀风置清凉珠,中秋应有鳜鱼肥喝菊花酒,季冬应有暖玉鞍扣冰鱼。

  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极有画面感,如此讲究、详细的描述,岂是我们现在一句“好有仪式感”所能评价的?若是一个人的朝朝暮暮,和自然的四季轮回糅合在一起,时光也会因此多一层温和的柔光吧。懂得拥抱生活之人,岁月可以成为他们至亲的伴侣,而不是扼杀青春和制造焦虑的敌人。

  从史料地位上来讲,《岁时广记》是我国历史上现存资料最丰富的民俗资料图书,堪称民间百科全书。且因成书在宋朝,保存了许多现今已经散佚的图书内容,例如《岁时杂记》《四时宝境》《辇下岁时记》《缙绅脞说》等。

  学者萧放指出,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岁时记”这种岁时生活的文献记录的形式,并形成特有的岁时记传统。这些岁时文献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类是特定地域人群岁时生活的记录,这是岁时记的标准体裁;一种是按岁时节日类别汇聚古今记录的资料岁时文献类书,这是岁时记的扩大与变化形态。

  而宋元之际的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则是其中的翘楚之作。“搜节物之异闻,考风俗之悠尚,手编心辑,博而不繁。”是对《岁时广记》的绝佳概括。

  另外,结合当下经历,我在阅读中也会格外留心古人面对疫情的心态和方式。

  可以想见,古人的抗疫手段必然难有今人的科学方法和效果,但是此刻阅读《岁时广记》里记载的避疫方式,倒也多了些别样的感受。比如端午的时候古人要“沐井水”,“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书天地”,写“天地日月星”五字。

  《岁时广记》书中还提到了“傩”,这是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也是朝廷雷打不动要举办的礼典,后世称其为“周之旧制”。张衡《东京赋》云:“卒岁大傩,驱除群疠。”注云:“傩,逐疫疠也。岁终之日为之,以清凉室。”

  如今,我们只能在影视剧里看到对“傩”的呈现,难以理解这曾经是古人避疫的重要形式。时代在进步,可古今之人盼望新的一年远离疾疫、平安喜乐的心愿皆是一样的。(沈杰群)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 刘 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两条腿”走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