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剖析贾浅浅诗歌事件:舆论思维VS专业意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剖析贾浅浅诗歌事件:舆论思维VS专业意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2-04 12: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西蒙

  在纯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当下,一个文学话题能成为公共话题,甚至登上舆论热点的榜单,往往都是因为它触及了公共舆论的敏感点,相关争议也由此展开。近日,备受争议的贾浅浅诗歌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案例。

  前不久,唐小林在《文学自由谈》刊发评论《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后,这一话题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大量网友加入了对贾浅浅一些所谓的“尸字头”诗歌的批评队伍。当然,舆论场上也不都是批评之声,也有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提出“要把文学的评价标准还给专业的文学批评家”。青年诗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也表示:“长期创作的人,谁一辈子只出精品,不写几首庸诗、烂诗或者游戏之作?”这一看法被澎湃新闻发布后,也引起了不少反思的声音。

  耐人寻味的是,此事引起的舆论风波,大多集中在文学圈之外。囿于各种因素,文学圈内部对此并没有太多激烈的观点交锋。客观而言,评价一个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仅从个别粗劣之作来“定性”,确有不妥之处。在贾浅浅的其他的诗作中,也不乏“撞碎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浑浊,如同那天我见你时明媚轻柔的阳光”“陈年记忆腌制不出深闺幽怨,鸟巢里也不会有睡熟的中国公主”这类洁净清爽的句子。

  再者,文学并非不能写丑陋肮脏的东西,书写秽物本来就是20世纪以来纯文学难以绕开的一个命题。自从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在1851年创作《恶之花》开始,掀开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景,就成为文学史的重要脉络。从美学上看,审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审美”,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书写污秽,而在于如何书写。 

  然而,纯文学内部的评判标准未必与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媒体话语与舆论态度大多趋于合流,因此,每当类似争议事件发生,都会产生文学圈内外观点的分野。客观而言,单看贾浅浅的个别诗作,确实价值不高,但如果仅以一片残破的树叶来断定整片森林的荒凉,恐怕也有些偏激。因此,对于贾浅浅诗歌的问题,应该以更全面与专业的视角来评判,而不是在偏激情绪里做出简单的肯定或者批评。

  因此,笔者认为并不必急着给贾浅浅的诗作优劣下个结论,却可以通过此事观察舆论争议背后的话语分野,进而深入思考其中的思维差异与文化场域的动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贾浅浅诗歌事件的本质,是公共话题与专业分野的问题,背后是舆论思维与专业意识的巨大差异。

  其实,不仅是中国当代诗歌很容易被外界污名化,甚至对新诗都不屑一顾者也大有人在。书写新诗者任何看似离经叛道的做法,都有可能遭到外界的质疑与批评。诗人的尴尬身份,诗歌的边缘地位,早就不是新鲜话题,外界对新诗往往充满各种夸张的想象。从八十年代公众舆论对新诗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再到后来的边缘化乃至嘲讽姿态,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因此,今天大众舆论对贾浅浅一些新诗的批评,其实也是对上述思维的延续与再现。

  甚至我们可以说,真正有兴趣探讨贾浅浅诗歌的人并不多,但舆论场上将一个话题赋予某种标签后的跟风热议行为,却十分容易与常见。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除了上述文学圈内外的思维隔膜之外,还在于多数舆论介意的关键问题,其实是贾浅浅的特殊身份。如果贾浅浅并非知名作家贾平凹之女,舆论或许并不会在乎一个青年诗人到底写了什么。民众介意的恐怕还是资本或权力话语渗入文坛,尽管这些隐忧未必针对个别人,而是长期以来舆论场上的惯有思维所致。

  当这些喧哗之声浮现之时,舆论场上就会出现大量批评乃至嘲讽的话语,而专业意识持有者与之往往只能是“论而不辩”的状态——双方各执一词,却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大家看似在谈论同一个话题,但并没有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来争鸣,只是站在各自的话语立场上自说自话,最后只能给话题继续“造势”,却没能真正解决问题。

  拂去话语争鸣之上的浮沫,或从新诗专业的维度来评判,或从公共话语的视角来分析,才有可能让贾浅浅诗歌事件变成一个更有价值的议题,从而推动文学圈内部的反思,以及公共舆论对纯文学的理解。(黄西蒙)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