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族历史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民族历史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来源:解放日报2021-02-04 13: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建强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读过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看过电影《上甘岭》,观赏过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但是看完中央电视台首播的40集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依然感到啧啧有味、心潮起伏。据统计,该剧首播期间,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始终高居榜首。

    那么,是什么撬动了对于这场战争已经数见不鲜的观众们的心扉呢?

  一是战争全景的展示。

  民族历史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艰难中的威武不屈,困境中的玉汝于成,奋斗中的英勇牺牲,战争中的国家英烈……人们只有了解了这些历史,才能知道当下,才能感知未来。

  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就是这样一段完整具备了各种恒久要素、值得人们反复咀嚼与回味的历史。正因为此,几十年来表现这一历史的影视作品已不在少数。不过,像《跨过鸭绿江》这样全面、完整、周详地表现这一历史的作品,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是该剧打动人心、老少咸宜、产生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

  按一般理解,《跨过鸭绿江》应该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以后的战斗生活,但该剧并没有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从1950年,毛泽东主席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顺利返回北京开始;由此转接到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反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在白宫的猜测;然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当前首要任务;继而展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向斯大林汇报中国方面发表的声明……三国四方,紧锣密鼓,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该剧前面6集,都在表现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这种不急不慢、“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大手笔,不仅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作了宏观整合、从容细致的交代,而且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两大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整部电视剧,从1950年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被迫卷入战争开始,到1953年签订停战协议截止,将历经五次战役,通过漫长谈判,最终打出了民族尊严、赢得胜利的抗美援朝历程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重细节(如美军师长奥利弗率领部下向冻僵牺牲的中国军人敬礼致敬等),能直书(如我方三十八军首战贻误战机、180师被围剿几近全军覆没等),为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身份教养的观众通畅地接受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二是人物群像的构造。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片,都以“大事件”和“大人物”为圭臬,主打壮阔气势牌;后来的战争片又以“小人物”为法式,以为只有表现“普通的人”和“个体的人”才有确认艺术的价值。其实,战争不是由预定的形式决定的,它既不是“大人物”的特权,也不是“小人物”的专利,只有写出生死对抗、运筹决胜中人物的众生相,表现出人的生命高度、情感温度和精神特性,作品才真实、才有力、才好看。在《跨过鸭绿江》中,我们果真看到了这样一批包罗万象、神情毕肖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高层、中层和基层。在剧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党和国家领袖,以及军队的一批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高级干部形象,如毛泽东的豪迈,周总理的机智,刘少奇的达观,朱德的沉稳等,以及彭德怀的大气,邓华的果断,洪学智的幽默等;也看到了一批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中级干部形象,如旗开得胜的四十军345团团长褚传禹的果敢,英勇出击的三十九军343团团长王扶之的坚忍,困厄坚守的三十八军335团团长范天恩的苦涩等;还看到了基层连长杨根思的壮烈,战士邱少云的自律,通讯员黄继光的英勇……自上而下,一应齐全,笔墨虽参差错落,但无不有声有色、传神感人,生动诠释了战争环境里从主帅到士兵的生命轨迹。

  我方、友方和敌方。如果说,我方领袖和军人的成功塑造尚有据可循,那么对于友方人物的构造就要颇费踌躇,如斯大林的老辣,维辛斯基的持重,金日成的干练等,都有史实作为根据,这就颇能令人信服。难度更大的还有敌方人物的刻画,倘若囿于概念就会流于皮相,凡俗平庸则难避苍白无力,如杜鲁门的自得,艾奇逊的尖刻,麦克阿瑟的骄狂,李承晚的顽劣,都在充盈的日常生活和战事细节中得到坐实。如是,全剧百十号有名有姓的人物,大小数百次战斗,泾渭分明,势不两立,悬念丛生,言必有据,十分出彩。

  三是共同情感的揭櫫。

  一位名家曾说过:只有夜幕才能显示出天上的星辰,只有苦难才能显示出生活的意义。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一次宁折不弯的抗击,它留给人们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是硝烟战火中的亲情、爱情,是生死存亡时的手足情、战友情,更有深植其内的家国情怀和渴望世界和平的正义公理之情。这种基于共情的情感共识由外而内,由画面而成像,由情感共情而认知共情,在心头油然而生,在心底弥漫流淌。这是作品传达的最强烈的中国之音和时代之声。最终决定影像艺术生命力的,一定是人类的情感通律,是人类精神的“高原”和“高峰”,而不是任何其他的元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3D和4K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纷纷汇入影视。有人提出,今后影视的发展将有赖于大数据的运用和新技术的更迭,甚至把高科技的因子和渗透看作新世纪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影视是一种光影技术产物,更是一种人文情感艺术,很难想象,一旦与人世、人情和人心剥离,完全与共情、共鸣和共理脱节,它还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还能和当代人的情感血脉发生共振?

  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电视剧最后特意安排一名刚参军的文工团小姑娘表演。她因为没能上前线为战士们演出而垂头丧气,彭总暖心地安慰她,并让她当众为大家表演节目。小姑娘朗诵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赞歌,是对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礼赞,也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信心的宣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既照应、归拢了全片,阐明、提升了主旨,其实也是电视剧编导尊重和驾驭艺术情感规律的生动体现。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