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驱瘟辟邪,祈福佑安”的“防疫”年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驱瘟辟邪,祈福佑安”的“防疫”年俗

来源:文汇报2021-02-10 09: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文墨

  即将告别的庚子鼠年,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牛年新春佳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形之下,守护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为必要。

  人们或许不知道,“防疫”也是传统年俗中的一种,其实由来已久。在缺医少药的旧时,驱瘟消病的民俗活动自然融入腊八、除夕、元宵等春节前后的不少节日中。科学的“技防”之外,张贴年画以驱瘟辟邪、趋吉避凶,则诠释着古人面对瘟疫等病灾的“心防”。这些形式多样的防疫年俗,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明的一个鲜活注脚。

  王安石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蕴含着年俗中的防疫

  “过了腊八就是年”,古人过年,从头一年农历腊月初八也即腊八节,一直过到“龙抬头”的新一年农历二月初二。这段时间也是最好的防疫时节。因此在缺医少药的旧时,年俗中往往有一系列形式不同的驱瘟消病俗信活动融入其中,如腊八、除夕、元宵等节日中都有体现。

  古人认为瘟鬼怕赤豆。在漫长的冬季里,智慧淳朴的老百姓一到冬至或腊八,往往以食红豆粥以禳避疫疾。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另外,腊月二十五吃的粥称“人口粥”或“口数粥”,也是红豆稀饭,同样为了避瘟逐疫。口数粥是以口计数而煮共食之意。宋朝时腊月二十五已有吃人口粥的习俗。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腊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中的著名诗句中,就保留着春节期间一种辟邪祈福、驱瘟防疫的民俗信息。

  屠苏,古时也写作“麿底”“酴酥”,即屠苏酒。这是一种什么味道的饮品呢?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浸了药、可避瘟的井水。《荆楚岁时记》提及:“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清乾隆四年刻本《雅州府志》也记载:“元旦……饮屠苏酒”。唐代《岁华纪丽》云:“屠苏,草庵名。昔人居草庵中,每除夕遗里人药一囊,令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欢饮之,不病瘟疫。”这说的便是“屠苏”一词的由来。有位高人居草庵,名其庵为“屠苏”。每到除夕之时,他便赠与左邻右舍一袋子草药,并告知将药袋子浸泡井中,元月初一汲井水当酒喝。全家人共饮此井水,可以防瘟疫不得病。也有说药王孙思邈居住地庞里,曾经创造出辟瘟疫的药方,所以说,屠苏有“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含义。陈延之《小品方》说:“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因此,在春节饮用这种浸过药的井水,也即屠苏酒,是饮食保健的良好措施,可调理脾胃,解毒辟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本草纲目》甚至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虽夸大其辞,但作为一种防疫药酒,它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了清代,四川的年俗中仍有饮屠苏的活动,不过已将井水改浸椒柏或茱萸了。事实上,屠苏酒在能够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毒性。随着现代预防传染病有了更好的办法,它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屠苏酒实际上与传统的中医药学关系密切。而《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还记录着其他一些年俗中病疫的禳除方法,其中包括除夕洗脚、佩戴弹鬼丸、辟瘟丹、敷于散等。

  我国许多地区都保留除夕洗脚的民俗。比如苗族,每到除夕夜,家人便会围坐在一起,从长到幼轮流认真地洗脚。至于所用的水,则是事先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逆水的水菖蒲,弄一些乌泡叶、桃枝放在水罐里用火煨出来的。传说用这种水洗脚能抵抗蚊虫、瘟疫,消灾免病。

  弹鬼丸,亦称“却鬼丹”。这是汉族的传统风俗,旧时流行于全国各地,农历正月初男女佩戴之。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五解释:“弹鬼丸,武都雄黄……正旦,男左女右佩之。大辟邪气”。汉族的风俗中还有一种“辟瘟丹”,在农历正月初五五更时,当门焚之,禳灭瘟气。敷于散则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为末和匀做成。《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日……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舀洁净的泉水吞服,俗谓能抑阴助阳,却邪辟疫,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

  还有一些有趣的年俗活动,与中药材无关,却同样寄寓着人们防疫祛病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灯照眼”和“走百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少地方有正月十五晚上用灯照眼的习俗。这指的是用制作的面灯、萝卜灯等在一家老小眼前晃一晃,口里念着:“照照眼,不害眼……”人们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护佑一家人一年之中不害眼病。

  走百病(也叫“丢百病”“脱晦气”)的习俗,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指的是正月十六日,一连几天的观灯活动结束后,人们离家走亲戚,或者在野外走走。河北一些地方也将这种习俗称为“游百病”,当地的人们往往在正月十六一大早出去溜达,走的时候佩戴柏枝,半路上把它扔掉,意为百病随柏枝一起扔掉,一年中无病无灾并健康吉祥。在山东地区,妇女们正月十六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祛病,摸钉求子,直至夜半始归。与之相似的活动在江南地区则是妇女正月十五之日出门 “走三桥”的习俗。走桥“渡河”,与吴音的“渡祸” 同音,即为渡过灾祸的意思。

  事实上,年俗中出现这么多防疫避瘟的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从现代流行病学的视角看,一年之中当属冬春季节流行病毒较多,人的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上呼吸道等器官的感染,因此在年俗中会有弹鬼丸、避瘟丹等熏香类药物出现。还有,旧时冬春季地下水流速较慢,井水中的病菌易积集过多,导致集体性肠胃病,因而旧时有用草药对井水进行调节的年俗,使春节成为一个疗养假期。

  张贴年画祈求各位仙家“赐福”“禳灾”“祛病”,可谓年俗中重要也热烈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面对瘟疫等病灾,在科学的“技防”之外,先人格外倚重“心防”。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敬畏,也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传统观念。张贴年画以驱瘟辟邪,即为年俗中重要也热烈的组成部分。年画承载着人们期盼各位仙家“赐福”“禳灾”“祛病”等多种祈求。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采用传统手工印制的年画才会“灵验”。而经过手工雕版、手工印刷、古法调配颜色等一套程序,也正是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的基本要点。

  许多地方志都有这样的记载,进入腊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尘,前夜“祭灶”;岁除前数日,各以酒、果、米、肉相饷,谓之“馈岁”;“除夕”之日,换桃符,易门神,从新傩以逐疫。这些习俗多与能够逐疫驱魔的年画有关。我国的民间年画最早就是从“门神”神像开始的——在古人心中,门神为五祀神之一,担负着守门护宅之重任。以此可以看出民间对自然界中的邪鬼恶祟的防范,反映了民众辟邪禳灾、求平安的朴素思想。门神画的张贴位置——贴于门户,也决定了它在年画中是最显眼、最具有公众性的一类。

  传统门神画中,出现最早且最能够驱邪避凶、防病免灾的,是“神荼”和“郁垒”。据传说,战国时代就有刻桃木为人形悬挂门边以镇制百鬼的习俗。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溯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大礼,以使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这说的是一个传说:在东海里有一座度朔山。山顶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度朔山上住着的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都得经过这扇鬼门。有两个神仙看管这些鬼魂,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们捉住,用芦苇捆起来,送去喂老虎。黄帝知道后,便建立一种仪式——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形象,跟芦苇一起挂在自家门口,用以辟邪驱害。

  

  我国传统年画中的门神画发展至今,其题材越来越广泛。除抵挡妖魔鬼怪、驱瘟辟邪的神荼郁垒之外,还有专为小孩子祛除病魔、祈福健康的“张仙射狗”门神。在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河北武强,都有张仙射狗的门神年画。由于旧时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落后,新生儿很容易患有各种疾病而夭折。人们往往把新生儿的死因算在天狗的身上。为了确保孩子能健康长大,就要请张仙射死天狗。在武强年画的此类题材当中,还会题有诗句“张仙下天台,每日把云开;箭射云中狗,子孙准多来”。诗句中也表达了张仙可给人送来人丁,是位男性的送子神仙。由此,门神画张仙射狗是取护佑孩子之意。张仙本是世俗家庭间所供奉的一位贵神。社会上所买的神像不过三二文一张,身穿黄马褂,绿大袍,携持弓弹,作向空中弹天狗的姿势。至于他的来源,《历代神仙通鉴》所载,宋仁宗梦见一位持弓挟弹者,对他说:“君有天守垣,所以不得子嗣,我当为君逐之。”宋仁宗问他是何人,他回答说:“我是桂宫中张仙。天狗在天掩日月,下世啖小儿,见了我就避去。”仁宗醒后,即命悬挂其像,民间有子多病者,无子者,亦多供之。

  辟邪禳凶、祈求吉祥,丰富多彩的年画中不单门神画,还有许多题材表达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憧憬。经典的天官赐福年画与三星高照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古至今,祈福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人对于“福”有不同的解释。《礼记》中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贾谊的《道德说》认为“安利之谓之福”。天官赐福之福非常多,被认为具有“百福骈臻”之势。老百姓祈福新的一年里顺利,而健康是诸多幸福的根本。天官是道教的神灵、道教传说中的“三元大帝”之一,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天官赐福年画通常画有传说中的天官手捧如意或手拿图轴,上面写有“天官赐福”字样。有的还会在天官周围饰以蝙蝠。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即上元节,被认为是天官赐福之日。《梁元市旨要》记载:“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

  再看民间年画中常见的 “三星高照”“三星在户”题材。画面上往往左边是手持寿桃、拄着仙杖、挂着不老丹药葫芦的老寿星,右边是抱着童子的福星,中间是手持如意的禄星。民间戏曲中唱道:“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禄下祥云。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所谓的“三星高照”,指的就是福、禄、寿三星,它们分别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这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组吉祥神,给世间带来祥和、幸福、喜庆,洋溢着乡土气息。春节期间,寻常百姓的正房都挂“三星”年画,其中健康身体为立寿之本。《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李文墨)

  原文标题:《驱瘟辟邪,祈福佑安 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防疫”年俗》

  

  相关链接

  与年密切相关的“立春”习俗中,浸润着古代劳动人民养生的智慧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际在于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阳气上升,万物始生,这一天与除夕同样具有去陈布新之意。“立春”之日的习俗活动必不可少,许多内容都与“春”的主题相关,有迎春、鞭春、咬春等主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立春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欢庆春天、劝励农耕以及对于一年丰稔的愿望,也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关于防疫、养生的智慧。

  贴春牛图就是每逢立春之日流传甚广的传统习俗。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春牛指的是土制的牛,古时于立春前制造土牛,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用彩杖鞭策它,以劝农耕,也象征春耕的开始。鞭春牛的习俗,则会让歇息一冬的动物们精神起来,投入新一年的耕种。

  立春之日也贴宜春,又曰春日贴桃符。清代诗人祝德麟的《桃符》就描绘了春日贴桃符的习俗:“楹贴宜春字,门悬辟恶图。已知新岁鬼,不怕旧桃符。”

  立春之日就连吃食亦格外讲究。春饼,即为立春时令食物,指的是用面饼包裹萝卜、姜、葱、韭菜、荠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食用这些春天“辛味”的新鲜蔬菜,既有发散疾病之意,又有迎接春天之意。春饼与菜同放在一个盘里,则为“春盘”。《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立春吃春饼,嚼水萝卜,被称为“咬春”。宋苏东坡也写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