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近何香凝:流水高山写新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走近何香凝:流水高山写新图

来源:北京日报2021-02-24 11: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戴华刚

  祖籍广东、生于香港的何香凝(1878年—1972年),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晚年定居北京,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别样“雅集”。

《和平颂》

《长征会师图》

  正在北京画院展出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围绕两大主题以画叙事: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艺术;何香凝与北京画坛之互动。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一份特殊而珍贵的记忆。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新知。她于1908年入读东京女子美术学校的高等科学习绘画。翻开中国近代美术史的篇章,不难看出:1905年至1937年,留学日本的中国艺术青年甚众,知名者包括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关良、丰子恺、张大千、陈之佛、黎雄才、傅抱石等,他们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和新中国美术建设贡献颇巨。

  何香凝在水墨画中将日本画法和西洋画风融会贯通,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探求。1910年,作《虎》图,款题“克强先生正”(即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画面将猛虎安排于右下方草丛中,以伏虎月夜怒吼之状寓意革命的蓄势待发。1914年《狮》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狮子卧于山岗现雄霸之姿,傲然回首,俨然“国魂”的化身。1929年5月,柳亚子为狮图题款:“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醒狮在当时是革命群体的图像符号,被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象征,宛如一面旗帜、一道精神符号。虎啸狮吼成为20世纪初艺术家竞相表现的对象。何香凝所画狮虎,与同时代高剑父、徐悲鸿等所绘同类题材相比,更添一份家国情怀中的女性意志觉醒。

  除了山水画和狮虎图,她还喜画岁寒三友,尤善寒梅,喜寒梅之傲雪不低头。1928年,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是其早期绘制岁寒花卉的代表作,颇具文人画风。其笔触虽不似经亨颐、陈树人用笔舒缓而呈平淡之美,然亦拓展了其他岁寒植物的绘制方式与风格特征,由此形成了何香凝独具一格的画梅技法,直到晚年仍不失趣味,愈发炉火纯青。

  后在侨居法国的岁月里,她和当地华裔文艺圈往来、唱和,1930年与刘海粟合作《三友图》,题款写着“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巴黎)”,画面呈现的仍是文人画风格。绘于1931年的皇皇巨制《松》,高近4米,一棵巨松横贯六条屏,气势磅礴。画上题款为柳亚子先生亲笔,也是目前所知的最长题款,堪称史诗。它叙述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20年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对中国革命、国家民族所作贡献,包括廖仲恺遇刺事件、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旅居德国的何香凝旋即回国,奔走呼吁抗日救亡运动,将自己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进行义卖,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期间还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吟诗作画,抒写胸中积愤。其1934年绘制的《为谁来补破山河》,挚友柳亚子赋诗画上:“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一信念贯穿何香凝书画创作始终,无论云卷云舒,始终紧握画笔,胸中烟云激荡,一生未曾等闲。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应邀同众多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与新中国建设。政务之余,何香凝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国画创作,勤奋临摹古代绘画,并与京津画坛的来访画家创作了大量合作画。她常对儿女晚辈表达此时状态:“我生平作画,这是最愉快的时刻。”

  何香凝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颂扬新社会、新生活。而众多国家领导人与艺术家的补笔、题词,又扩大和提升了其画作的深度和高度,如陈毅题诗称何香凝“绘画如其人”“画高寿亦高”,是对其人品和画品的高度概括与赞誉。

  她与众多文化名人唱和、互动频繁,往来好友有赵朴初、徐悲鸿、叶恭绰、汪慎生、胡佩衡、张伯驹夫妇等,里面自有诸多趣事。由齐白石、何香凝领衔,十余位著名画家合作的《和平颂》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由中国美协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最高水准画家的高水平创作。创作者们在中国美协旧址(北京帅府园)搭建画室,展开绘制工作,历时半个月,于当年5月完成,可谓神速。集体创作非常讲究配合默契,一旦细节处理不好,整幅作品将会平庸无奇甚至废掉。这幅巨作由齐白石开笔画石头,何香凝画松,陈半丁画紫藤,于非闇、李瑞龄、张其翼三人画和平鸽,汪慎生画菊花,马晋画竹,徐燕荪画兰花,杨敏画桃花、梅花,王雪涛画牡丹,吴一舸画蝴蝶兰、溪水,最年轻的田世光画玉兰。画面右上角由郭沫若题名:“和平颂。一九五五年六月郭沫若题”,再由陈半丁题跋。

  鲜艳的色彩、繁盛的鲜花、苍劲的松树铺陈于画面,热烈浓艳的画风与时代气息及和平精神相协调。人民日报称《和平颂》是“中国人民的优秀的艺术家向大会献上了中国人民真诚的礼物。”由于画作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巨大影响力,世界和平理事会将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颁发给齐白石先生。

  从《和平颂》的创作可见,此时的何香凝及一批艺术家的合作绘画不再以“寒之友社”般的文人交流切磋为目的,而是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集体创作,如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迎宾厅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亦属此列。

  花鸟画作为应和世俗审美心理的理想题材,是合作画家之间应酬唱和的最佳选择。20世纪60年代,何香凝的花卉画倾向于吉祥意味、富丽华贵的牡丹、芍药等花卉,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情怀,又以菊花、丹枫等花卉表达田园诗意的野趣。与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等合作的《大地之春》,当属何香凝晚年佳作。(戴华刚)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