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3-02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 王丽丽

  今年春节期间的电视节目可谓精彩纷呈,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占据热搜榜,紧接着,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成为现象级产品。近日,随着《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的开播,又带动新一轮传统文化的热潮。回顾近年,电视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这些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为观众所喜爱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形式的舞台呈现,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让人们徜徉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厚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简言之,这些节目为新时代电视文艺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参照谱系。那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对照中,凸显历史厚度,彰显时代温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媒体在履行引导舆论、传承文化等职能时,不仅要立足当下现实,也要回应历史关切,要在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让乐舞俑、乐舞图“跳”起来、“唱”起来,让中国的地名生动起来,把蕴藏经典背后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神韵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在舞蹈《唐宫夜宴》中,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灵秀飘逸的舞姿展现了唐朝少女从教坊赶赴夜宴的全过程,将大唐盛世的繁花锦绣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凸显唐俑形象的“丰腴美”,演员们都穿着塞着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效仿唐三彩俑的妆容,画着当时女性流行的妆容“斜红”,举手投足憨态可掬,一颦一笑婉转生动,宛若一群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少女。此外,舞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串联起国家级文物和名画,使节目整体上充盈着古风古韵和大气磅礴,引发了青年人的追捧和热议。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打造仪式现场,引领文化情怀。在人类学家的视域里,“仪式是社会成员或人类族群间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典籍里的中国》聚集中华文化古籍,通过时空转换场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以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在第一集中,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脚步完成了一次“百年历史时空隧道穿越之旅”。观众先是穿越到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接着穿越到西汉,见证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尚书》的情景,继而由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通过这种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瞬间激发了观众“思接千载”的心绪。而在此时此刻,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和技术的生产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三,运用全媒体手段,树立文化传播品牌。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在传播方面运用全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品位,贴合平台价值取向,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成效。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典籍难就难在古语的艰深晦涩,所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并没有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观点输出,而是通过文物演绎、戏剧呈现、专家解读、诗词大赛、知识问答等方式带领观众走近经典。在媒体融合与技术更新的背景下,《典籍中的中国》设立“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包括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聘请实力派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运用5G+AR技术,展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此外,节目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设计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则以益智比拼作叙事主线,穿插嘉宾点评和讲解的方式进行。《中国诗词大会》有“百人团答题”和“飞花令”,《中国地名大会》在环节设计与比拼形式上推陈出新,用主题化的思路串起每一期节目,嘉宾引经据典地解读地名文化,选手则见缝插针地补充知识,来自各行业的特殊的出题人齐聚节目,以特有的文化记忆勾连起地名与个体时代的密切关系。这些栩栩如生的奋斗故事不仅体现出节目的人文关怀,更是让节目成为凝聚民生,激发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全方位立体诠释经典内涵,契合现代审美,最大化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百姓生活的精神力量。(王丽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赵 莹:人生如荒原,你我皆勇者

  • 环境式舞剧《云梦泽》:用肢体情绪重新转译屈子形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