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物“牛”事:回落凡间的神器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文物“牛”事:回落凡间的神器

来源:北京日报2021-03-10 09: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戴华刚

  “子鼠摇头摆尾去,丑牛奋鞭疾蹄来。”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牛象征着敦厚温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便是从不同侧面对其的绝佳描述。国人对牛充满敬意与好感:它孔武有力却不恃强凌弱,任劳任怨耕作不辍,从某种程度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契合度颇高。

  石鲁《张村的秦川牛》

  商代 亚长牛尊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国博馆藏中遴选出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亦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全景式呈现牛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牛有关的节俗传统。

  在人类早期祭祀活动中,不乏牛的身影。神农炎帝因负责农耕稼穑,便被冠以人身牛首。“执牛耳”“鞭春牛”“耕读传家”等民间风俗,更是牛崇拜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见证。在民间神话中,道家仙人常骑着青牛,“老子李耳,乘青牛西游”之说流传甚广。骑牛仙人、牧牛童子也常见诸古代绘画。牛郎织女、多如牛毛、九牛一毛、对牛弹琴……诸多与牛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更是沿用至今。

  鉴于与牛相关的展品太过庞杂,不妨以历史为线,逐一解之。欲了解商周时期与祭祀、信仰密切相关的神牛,青铜器是不二之选。郭沫若曾断言:“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而亚长牛尊是殷墟数以万计出土文物中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史载,“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在商王朝是几可与妇好比肩的军中战神,后战死沙场。牛,正是其部落的图腾,亦称“圣水牛”。细观其形:牛身有长方形口,其上有一铜盖。牛身还密密麻麻布满蛟龙、飞鸟、大象等各类动物形纹饰,牛腹两侧各有一只猛虎非常醒目。殷商时期,青铜器还是敬天拜神的礼器,所以这件亚长牛尊不仅为酒器,更是沟通天神和人间的媒介:勇士骑牛征战四方,保家卫国。

  另一件西汉立牛青铜钺,为一只小牛立于钺钩一侧,是来自古滇国的装饰器具。斧钺在远古有着丰富的宗教意义,作为传说中蚩尤与刑天的兵刃,深藏强悍力量,为后人敬畏。牛的形象在古滇国青铜器里屡屡可见,如双牛青铜啄、青铜牛头、立牛青铜壶盖,以及云南省博物馆所藏西汉虎噬牛铜枕、西汉鎏金骑士四牛贮贝器等,均彰显了古滇国青铜器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工艺水平,风格古朴洗练、雄浑厚重,与古滇国的动物崇拜与祭祀风俗一脉贯通。

  展览中,颇具特色的还有各式陶瓷牛文物,如隋代陶牛、牛车。这些文物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刻方面讲述了中国人与牛的故事,展示了牛的历史文化与节俗信仰。汉唐以来,走心的古人经常制作陶质牛、羊、猪、鸡、鸭、鹅等禽畜形象,供奉给另一个世界的先祖使用。随葬冥器中的牛、牛车大量出现,体现了当时的葬俗特点。

  除单体陶牛以外,“牛车”也是重要的表现主题。据了解,魏晋南北朝及隋至初唐,陪葬冥器中既有马也有牛车,前者多是为男性提供的,后者则是为女性而备,取其行驶稳健、无颠簸劳顿之意。此外,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曾以牛车为清玄高远的标志,乘坐牛车遂为时尚。

  包括陶牛俑在内的十二生肖陶俑也是古代重要的墓葬文物。唐代规定,身份显赫的官员在离世后,墓中一定要有十二生肖俑。唐代十二生肖陶俑文物在国内有多种版本,国博版本尤为珍贵。这套顺时针排列的生肖俑,为兽首人身,着宽袖长袍,施红绿彩绘(因年代久远褪色剥落),不同生肖头部有明显的类别特征。从唐代开始,生肖俑的身体逐渐变成人形,只有头部保持动物形象。到了唐末和宋代,生肖俑从人身兽首继续演变为完整人物塑像。同时,考古学家发现,以文官形态出现的十二生肖俑,似乎起源于中国的南方,楚地很可能是这种神灵系统的发源地。

  从殷商青铜牛,到隋唐陶牛、生肖牛俑,再到现代艺术牛,牛的一系列艺术形象受时代环境的塑造,历经从神圣到世俗、从功能到艺术、从写真到写意的创造性变化。刘开渠的雕塑小样《牦牛》,中国美术馆所藏为大理石版,国博所藏为石膏版。有趣的是,石膏材料在刘开渠艺术人生中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44年,刘开渠在制作铜像时,遇到所需石膏粉的价格高涨数倍。他依靠妻子变卖衣物,才将生石膏加工成熟石膏粉,完成创作,可谓伉俪合力之作。

  牛为艺源,关于牛的图画不胜枚举。说起关于牛的图画,苏东坡写过一则小品:讲四川有个杜姓处士,家藏甚多书画,唐代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是其中珍品。一天,他晾晒书画藏品时,牧童拍手大笑:这哪像斗牛呀!斗牛时,牛的气力在于角,尾巴紧夹两腿之间以便使力,但这幅画里的牛却摇着尾巴相斗,大错特错呢!故事虽为杜撰,却传递出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美妙诗句释放出幽远闲适的田园诗意信号,随着《牧笛图》《牧野山水图》《秋郊归牧图》等古典书画艺术的加持,加深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直观体验。清代画家谢时臣《仿明人嫁娶图手卷》绘制了明代民间嫁娶的场景。明清时期汉族的婚嫁习俗,男子将女子迎娶到男方家中,此时的坐骑就是牛。画中,新娘在迎亲队伍的敲锣打鼓声中骑青牛前往夫家,同一族的男女老幼出门迎接新人,打下手的人们在院落内忙碌地准备婚宴,有客人已开始宴乐。手卷尾部绘有骑驴、马或青牛的人们前来参加婚礼的场景。此外,画面中还有劳作的农夫、嬉戏的孩童、看热闹的邻居,田间青草嫩绿、桃花粉红,这些都与婚嫁主题契合,牛在婚嫁队伍中充当了坐骑的角色。

  现代画家石鲁的《张村的秦川牛》则以明暗阴影和西画体块来塑造黄牛的健姿和动态,画面大片留白产生空间想象力,这与中国美术馆藏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厚德者能受多福。”从牺牲献祭到不辞辛劳耕耘田间,牛不止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财富与力量,也幻化成人类精神世界里的寄托。无论承载农耕社会乡土情愫的渔樵耕读,抑或抒发阡陌牧野神思之妙的山乡新貌,无不祈望山河无恙,一路“犇”跑。(戴华刚)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