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清明上河图》连那一眼对视都不放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清明上河图》连那一眼对视都不放过

来源:解放日报2021-03-27 10: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虹光

  在艺术欣赏领域,真正的杰作单看自身,只能感其美,却难以得其真。唯有与艺术品所处时代相结合,才能理解其何以为杰作。在绘画中尤如此。一幅《清明上河图》,被解读出无数含义,甚至剖析出“断头树”“三问”等谜语,衍生出小说、影视剧乃至手机游戏,足见其内涵之丰盛入微。

  然而,这些演绎都有道理吗?恐怕更需结合历史背景来看。

  汴京、汴河与河上虹桥

  历史在《清明上河图》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画家张择端是谁?什么来历?何年作画?何人委托?所出何因?一切都是模糊的。想了解这幅画的内在,只能透过其刻画的北宋汴京城读起。

  汴京城是什么样的?中国城市发展史专家薛凤旋教授曾花费20年时间研究《清明上河图》,以文字史料对照画面细节,写就《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一书。原来一幅画中,不仅可以解读北宋的商贸活动和经济、城市管理与体制、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还可以洞察中国10世纪初的城市样貌与北宋汴京作为新型商贸城市的营造成就。

  比如仅餐饮一项,画中便有“正店”“脚店”“茶食店”等三种,其中又分川食、南食、瓠羹、面食等专门店。张择端以百余间楼宇、130余位人物展现的北宋汴京“吃货”生活画面,对于了解宋代商业发展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提到汴京,不能不提汴河。汴河的疏浚是汴京繁荣稳定的动力与基石,往来船只为生活在此的王公贵族、军户百姓提供源源不断的粮米与日用品。张择端不仅画了汴河,还认真绘制了29条船,涵盖6种类型。方寸之间,每种类型的船身、船桨、桅杆乃至花窗、船钉,都被画得清楚明白,名为“艺术创作”,实不输“工程制图”,甚至可以和沉在海底的宋代船只遗骸相互印证,为学者研究宋代造船技术提供参考。

  既然有河,便有桥。张择端精心描绘了跨越汴河的高大虹桥,桥上游人如织,桥下流水潺潺,一艘客船正要放下转轴桅,以便从桥下钻过。画面生动得令人紧张——这船真的不会撞上桥吗?无须担心,桥下有人正在指挥“交通”。仅仅这样一个细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历史的人便有相当的启发。

  张择端是超人,能仅凭过目不忘的“照相”式记忆,将汴京街头的无穷细节精确“复制”到纸上?我认为,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时,绝不是在“复制”汴京,更不是在“照搬”素材。整幅图画不仅包含着他有意的组织和取舍,更体现出张择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城楼一角,有个闲人似在看树,楼门露出大鼓一角。经薛教授考证,这其实包含了城楼的防火功能——“闲人”其实是瞭望岗哨,而大鼓当然是用于报警的。如果张择端不知城楼有这等功能,怎么会刚好画了大鼓、还画了哨位呢?此外,常被人提及的“断头柳”,也有其实用的功能——原来“砍头”是为了让树往深扎根,而树根可巩固水岸泥土,是市政工程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画师自然不妨画些桃树、垂柳,然而洞察的生动和画中的意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图”,配上宋代城市、艺术、商业、技术及生活史,才能读出它的真谛。

  用界画技法描绘人间烟火

  《清明上河图》作为史料具有突出的价值,而作为一幅画作,其艺术水准与创造力同样是高超的。乍看起来,这幅画作极其写实,风格上并不符合宋代以降备受推崇的文人意趣,题材又是街头巷尾的日常风物、贩夫走卒。与此相类的“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颇低,而《清明上河图》却独得万众推崇,原因为何?细究这一点,不妨从“界画”二字上讲起。

  界画是从晋代起逐渐风靡、至宋代达到鼎盛而从元代渐被扬弃的绘画工艺。其技法以尺、竹为工具,墨线笔直平行,适宜表达直线条较多的人工造物,如家具、建筑、城池。相比讲究写意的文人书画,界画的精髓是写实。传闻后汉画家赵忠义受皇命委托,绘制《关将军起玉泉寺图》。画毕,皇帝竟然让建筑工匠来检查画作是否准确,而工匠经过审图,认证画中建筑结构做法毫厘不爽,可谓是精确到了“施工图”级别,画师工谨严格的写实水平可见一斑。

  既然写实精确,那么被绘制的对象越复杂、越精美,表达效果就越惊人。因此,界画特别适宜展现富丽堂皇、规整奢侈的宫廷御苑、亭台楼阁,备受宫廷、贵族青睐。在宋徽宗时代的《宣和画谱》中,界画排在各类画种的第三位,地位不可谓不高。宋徽宗本人亲绘的《瑞鹤图》,便以界画的技法精确绘制了汴梁宣德门屋顶。幽蓝夜空之下,宫门沉着而雄浑,白鹤轻盈而优雅,一重一轻、一静一动的对比极妙,而超然缥缈的祥瑞之气油然而生。在这一幅画中,界画的功夫用到了极致,用出了不动声色的皇家气象。

  同样的技法,宋徽宗用来描绘天降祥瑞,一般的宫廷画师用来描绘华美楼阁,而张择端用来描绘人间烟火——论物,有船、车、桥、井、茶楼、酒肆;论人,有乞丐、挑夫、小贩、说书人……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从晋到宋,擅长界画的画师何止成千上万,有谁会用精确的笔墨刻画一架案板、一道井栏?那些凡俗腌臜小物,怎么能入宫廷画师法眼?然而张择端看到了,认认真真地记录了下来。

  倘若他少画了一笔车轴,一笔柳梢,没有人会责怪他的,甚至没有人会知道。久坐深宫高位的皇帝和纵马疾行的官员,怎么会知道这些老百姓日常起居的细节呢?然而张择端细细描绘了它们。他一笔一笔、不疾不徐的平和耐心中,包含着多少对人间烟火的挚爱。这里面,或许没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深思,然而,一位画家由衷地爱着世间万物,足以画出令人动容的作品。

  在张择端之前,恐怕没有画师想到过,堂堂界画可以这样用;在张择端之后,也没有画师成功复现这般的风土人情。这样看来,《清明上河图》以高超的界画技法,抬升了风俗画的艺术境界;以跨越阶层的观察视角,带动了界画题材的突破。

  引发一声声感慨与叹息

  薛教授在《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一书中专辟章节感叹:“真本赛过多少赝本、伪本。”按理说,既有张择端开创在先,后世画师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更能画出同类杰作才是。然而,尽管借鉴、仿作《清明上河图》的画师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仇英、赵雍、沈源等名动一时的大师,却再没有人如此精确地描绘出船桅、绳缆、木桥、屋宇,更别提骑驴的赶集客、坐地的摊贩乞丐、歇脚的挑货工。

  为什么只有张择端能将一幅人间烟火细细致致、繁而不乱地描画出来呢?我想,有张择端这般绘画技艺的人,或许不屑于描绘琐碎日常、贩夫走卒;而看惯人间烟火的人们,又没有足够的绘画技巧与组织能力,将其落于尺牍之间。张择端则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洞察力,更有一份真挚的热爱与超然的包容。

  蒋勋老师曾经提到画中这样一个细节:一位官员骑着高头大马从城门穿过,在前呼后拥的随从中间,回头望了一眼坐在地上的乞丐。对此,蒋勋说:一幅画能够表达官员和乞丐的对视,已经足够了不起(大意如此)。

  的确,再繁华的世间也有落魄人,然而有多少画家能在描绘华美景象时,将贫苦放入其中?张择端做到了。细看《清明上河图》的600余人物,有春风得意的商人,有疲劳忙碌的工匠,有落魄潦倒的书生。大户人家里,立着书法绘就的屏风,而同样漂亮的书法作品,也用来胡乱包裹小推车。贫与富、高与下、得势与失势的对立无处不在。而张择端一视同仁地分配着笔墨,既不刻意回避,又不厚此薄彼。在这份超然之中,有着人性深处的善良和平等。而这,正是《清明上河图》原作和仿作的区别,也是其伟大之处。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得到了“神品”之誉,也引发着一声声感慨与叹息。方寸之内,市井小民也有悲欢得失;放大到帝王将相、一片疆土又如何?《清明上河图》刻画的时代,距离之后北宋亡国不过十余年而已。此时距离北宋建国,李后主吟出“落花流水春去也”,也不过150年。张择端以一幅画卷道出几家欢喜几家愁,而世殊事异、兴衰荣辱,自是古今相通。(王虹光)

[ 责编:谭朋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