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舍得》:“瘦硬现实主义”带来的仿真焦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小舍得》:“瘦硬现实主义”带来的仿真焦虑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4-28 10: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闫 伟 寻茹茹

  与之前的《小别离》《小欢喜》一脉相承,电视剧《小舍得》继续聚焦当下的教育问题,紧紧抓住“小升初”这一教育的热门阶段,以“瘦硬现实主义”的手法展开故事。说其“瘦”,是因为叙事轴线高度集中,讲述视野基本定格在几个家庭的小学教育问题上,浓度很高的同时也偶有过紧过满、松弛与留白不足之感;说其“硬”,是因为硬核且尖锐的仿真式情节,精准戳中了观众的槽点与痛点,当然也有引发集体性心理焦虑的副作用。

《小舍得》:“瘦硬现实主义”带来的仿真焦虑

  教育历来是关系民生的热门话题,话题又是如今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的重要抓手,所以创作者不但需要精心选择话题,而且要进行社会性文本与镜像性文本的有效艺术转化,而转化的基本途径便是对生活实体的仿真处理。《小舍得》也不例外,围绕几乎全民关注的“小升初”问题,为达到“家庭”真实镜像的构建,本剧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立体精雕:第一层是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细腻展现,首当其冲承受教育压力的是亲子关系,一边是疲倦哭泣的孩子们,另一边是咆哮失控的家长们,以爱为名的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内卷之下失了本心,以致于遭到孩子的质问:“你究竟是爱我,还是爱考了满分的我?”教育问题导致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失衡,成为必然。第二层是从不同社会阶层进行洞观和投射,这是教育题材电视剧常见的叙事模式。本剧涉及中产和底层两个维度,虽然家庭状况和条件不同,但“小升初”带给家庭的冲击并无二致。剧中之所以共置两个“女强男弱”的中产家庭作为叙事主体,因为其代表了两种中国常见的教育理念——“佛系”育儿理念和“鸡血”教育理念,剧作又进一步挖掘了两位女主南俪与田雨岚理念差异的深因之一,即两人原生家庭的不同,从而将教育焦虑拓展至社会焦虑。

  围绕“小升初”问题,《小舍得》对学校层面也进行了客观反映。张雪儿与钟益代表了当下小学教师中两种典型的教育心态,前者更趋人本主义,后者更趋功利主义。社会的浮躁物欲,教育的内卷失衡,投入的水涨船高,心态的步步崩塌,家长和教师都难免产生教育困惑与人生迷惘,这些真实呈现与人性探微有时对于观众是触及内心和灵魂的。

  镜像的“仿真”处理,除了揭示多层面的教育症候,与之匹配的戏剧转化技巧同样重要。本剧通过问题化结构、观念性冲突铺设生活流达至反思层面。其将情节发展的驱动力设置为以问题为核心的分层拓展结构,并逐层展开各个问题,参加教辅补习、班级岗位竞争、学区房购买等,个个刺人神经、引人焦虑,与此同时交叉引入代际矛盾、职场竞争、中年危机、老龄现象、二胎问题等,形成“问题式”内聚性的叙述机制。在此基础上,剧作将戏剧冲突的核心聚焦在教育理念的裂变与分歧,并具化为两个家庭的紧张关系,所以本剧真正的内核是对差异化教育理念的深描和深思。

  “仿真”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真实,而情感真实又是引发思辨的效力基础。《小舍得》通过塑造立体化、多维度、成长性的形象,强化人物内心情感表达,达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纵深的得舍思辨。每一次教育压力的打击与亲子关系的冲撞都极为震撼人心,让观众从虚构的镜像中看到了现实的自我;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解剖式展呈,也让家长们感知到孩子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代价。

  近年来,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之所以热度持续不减,是因为教育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和热门话题,几乎每个家庭都难以逃避,因而这一题材有着极高的受众覆盖面,更容易找到与受众的心理与情感交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类电视剧也会对观众具有认知、借鉴、启发和引导等作用,观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然而,当前的教育题材剧有些还存在刻意制造和炒作话题、盲目渲染焦虑的现象,还有些利用狗血情节、夸张表演、主观镜头等放大矛盾冲突、远离生活本真。教育题材剧的创作应具有整体的真实性、反思的深刻性和积极正向的引导意识,不应只简单堆砌一些热门社会现象作为噱头。一方面,精准找到适合表现的社会热点,并通过纯熟高明的艺术手段表明作品的是非立场;另一方要不断寻求创新,密切关注和选择最新的、最热的教育问题和现象,打破“简单设置几个不同阶层家庭”的固有范式,建构起新型的人物关系,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寻茹茹系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