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的姐姐》:基于问题意识的观念批判与悲悯建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我的姐姐》:基于问题意识的观念批判与悲悯建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5-09 11: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 森

  电影《我的姐姐》翻拍自多年前网络上一个极具争议的帖子《父母去世,我该不该养2岁的弟弟》。该电影带来的探讨与争议,也充分印证了讨论这一主题的必要性。要正确理解这部影片,不应局限在原型故事以及衍生出的相关话题层面。因为影片只是借用了原型故事的外壳,它所建构的影像空间真正要讲述的是另一个故事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话题到问题的转向,对片面偏执的传统观念的批判,悲悯情怀的建构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理念。

  不难发现,影片中悲剧的根源在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对男孩的偏执让父母与孩子们陷入无奈的困顿纠结。所以说,影片对于重男轻女这一问题的凝炼与揭出是有力度的,编导没有就话题而话题,而是从话题上升到问题层面,体现出现实主义创作应有的高度,单从这个层面而言,这部影片是成功的。

  影片通过三个震撼人心的悲剧女性形象,有力地控诉和鞭笞了重男轻女的观念。第一个女性形象是影片的女主角安然。她本应拥有自己的“安然生活”,但当父母偷偷生下弟弟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对婚姻有莫名的恐惧,在父母意外身亡后,担负起养育弟弟的责任。第二个悲剧女性形象是安然的姑妈。姑妈是个传统贤惠的女性,从小经历原生家庭的不公待遇,同是父母的孩子,但事事都是弟弟优先,却苦于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第三个女性是一个可怜的孕妇。已经有两个女儿的她,迫于无奈,坚持冒着生命危险生产,为的就是生个儿子,给丈夫和婆婆一个交代。

  悲剧形象的设置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戕害,社会的无形观念束缚了她们本可能的美好和自由。事实上,重男轻女作为一种观念,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也就是说,观念背后隐匿的是共性的认同,这让某些偏执的观念“合理化”。由此,此类观念认知的解构是困难的,影片《我的姐姐》故而是一幕注定的悲剧,体现意识形态选择的无奈性和承继性。安然的奶奶重男轻女的观念害了姑妈的一生,父辈自然而然又承继着奶奶的观念,同样也害了安然的一生。事实上,奶奶和父亲也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可悲的是他们的不觉醒进一步毁灭了亲人的美好生活。

  从整体构架上看,影片在揭示问题和批判片面观念的同时还以艺术之心怜悯着深陷其中的芸芸众生,彰显艺术层面的悲悯情怀。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形成相关认证。

  一是安然与弟弟、姑妈以及舅舅的和解。安然与弟弟的和解在于当弟弟不在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对这个孩子无所挂牵,他们应当共同面对片面观念的偏执;与姑妈的和解在于当安然听到姑妈关于套娃的诉说后,向姑妈鞠躬致敬,这表达着两代悲苦女性的跨代际理解;与舅舅的和解体现在墓园外安然朝着舅舅真诚的会心一笑,表达着观念里男男女女的困顿与悲哀。

  二是套娃的物象隐喻。套娃在影片中不仅是叙事推进与意旨呈现的关键道具,也是影片悲悯情怀的集中展现。影片中关于套娃的片段不仅让两代悲情女性和解,也表现了编导对重男轻女这一传统观念的关注。其实,套娃的指向对象并不仅仅是姑妈或安然,更是许许多多个“姐姐”以及套在她们身上如出一辙的辛酸宿命。

  当生活的环境将观念约定成俗为一种传统的时候,个体力量要如何与之抗衡?现象的本身并没有对错,对错实际上在于这些现象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所衍生出的悲剧和伤害。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这部影片的开放式结局,既然问题的揭示和观念批判就一部电影而言也略显无奈,那么,在上升到悲悯情怀的层面,还需要什么结局呢?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悲悯才能让人感到刺痛,让人开始反思。

  (作者系滨州医学院宣传部副编审,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