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语言美 意趣美 结构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语言美 意趣美 结构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5-20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正权

  阅读是快乐的,在文字里,你看到另一个心灵世界,窥见你原本一无所知的东西。尽管基于文字的解读不一定正确,但是,你必将感受到写作者怦怦的心跳,他绵长或者急促的呼吸,他血液汩汩奔突的温度和速度。读董林的诗集《十年诗选》,正是这种感觉,其中的语言美、意趣美、结构美,令人印象深刻。

  语言,是诗歌的骨肉之美。

  《道德经》是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散文诗,《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中国古代哲人“我从哪里来”的诗意表达。哲学家探究宇宙和人生之谜的语言,和诗人一样。只不过方式有区别,哲学家的解码工具一不小心成了经典诗歌;而诗人俯仰天地的歌咏感慨,无意中成了哲学。董林是学哲学的,他的诗歌语言往往带着哲思。

  《抽烟的土地》一诗中,诗人写道:“三月的江南/土地/也腾出手来/拿起老桃树/抽上一口/憋了一冬的闲烟/吐出一路桃花”意象和词汇奇崛、丰富,仿佛不经意从生活的寻常场景中抓取的一朵花、一枚石子,放在诗句中,却无比贴切、形象、精妙,瞬间击中读者思想的味蕾。

  “是石头开口说话的时候了/是石头衣锦还乡的时候了”“黛色正在合围刘家这栋小楼/风景更像个醉汉”“大黄猫弓背弹开/下坠/喵的一声/抓破一缸月色”“所有的形容词到这里/都变得花容失色”“阳光打铁/嗤嗤作响”……这样奇妙形象的佳句,诗集里比比皆是,诗人用现代汉语的灵动和生命力,重构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花蕾/在春天奔跑/一路踮起了脚尖/跳跃过黑色的树枝/像一面镜子/挂出江南的痕迹”(《镜子里的江南》)这首诗中,隐喻、明喻、拟人、拟物、通感等,诸多修辞技巧,诗人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却那么贴切形象。

  什么是诗的语言,诗歌如何创新?现代生活里的日常词汇、新事新物,被诗人随手取来,摆进诗的圣殿。如《童声》一诗,“童年是一些嚼碎的素花/像土豆/滚满一面怀孕的山坡”。平常琐碎的物品,立马意味悠长,崭新的意象,成为新的诗歌基因(语言)。

  意趣,是诗歌的灵魂之美。

  无论是表现爱情、哲思,抑或是状物摹景,诗歌最终要在语言的背后,有所指向,有所表达,形成意趣。意趣包括意旨和趣味。诗歌美学上,意旨涵盖主题思想、思绪流向、象征指向;趣味则更多涵盖了美学意味上的审美追求、文风上的个人风格。

  严格来说,意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品鉴标准。我们的诗歌毕竟是用汉语写作的,也主要是写给汉语读者阅读,评价汉语诗歌,用汉语文化的欣赏习惯和美学标准或许更为恰切。正因此,我特别看重《十年诗选》中的意趣:

  “清晨/我遁入松林/松尖之上是风是云/是我对生活躲闪的眼神/我顺着山坡躺下/满地松针刺入已经枯萎的河流/吐露家园的碑文/谁在洗劫大地的秘密/一份苦难都将有一份轮回的收成”(《大地轮回》)

  每个人都把生活的阅历,不经意地潜藏在思想、记忆深处,各种原料不断积累增长,在岁月里发酵。诗人亦然,只不过,诗人会自觉主动地通过写作,调取这种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选取当时认为最为妥帖的语言,表述出来。而阅读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阅读而产生共鸣,获取精神上的愉悦,灵魂的快感。

  “手执爱情/这唯一的利器/银杏树在与工业的世纪/单枪匹马地作战/做着最后殊死的搏斗”(《银杏树》)银杏树有爱情吗?莫须有。但诗人一定有!这说的是爱情吗?也许是,但肯定不止于爱情。

  意趣,更是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

  “桥下的铁路杂乱无章/却都喘息着,勇猛地/奔向自己的生活/远方的生活寥廓的生活/谁可以泪流满面?/谁可以哑口无言?”(《谁可以泪流满面?》)

  铁路的轨迹,何尝不是个体生命的轨迹?《十年诗选》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探究。诗人不一定能给出正确答案。但诗歌从日常生活淬炼出的哲思冥想,提炼出的感悟体会,却无疑深化了诗歌的内涵,给读者以带着痛感的快乐。

  对美的捕捉和再现,是历代诗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有了董林的“原来/美就是一种令人迷醉的宗教啊”(《西藏组诗》)。

  视角,是诗歌的“刀工”艺术。

  视角是结构诗歌的基本技术。诗歌必须有形式之美。结构的精巧,是形式的重中之重。

  “在日益沸腾的地球/我嗅到门外荒芜的天体/吹来一束/寒冷的气息”(《许由》)这首诗剖析世界的视角,奇特而不显突兀,像一个翘着兰花指的美人剥一粒玲珑晶莹的葡萄,一个秋天的芬芳饱满,一下子展现出来。不用看,就能嗅到、想到。观照万物的视界,则是全角、宽幅的,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深邃的洞察。

  《十名人诗传》重新解读了黄帝、白居易等历史文化名人。在不过几十行的诗句里,想要厘清这些人的价值,毫无可能。诗人独辟蹊径,选准切口,找准一个点,由此生发,很自然就找到了打通古今的经脉。

  这类诗作,思接千古,心连宇宙,无处不在的通达旷达,不仅是诗歌语言的通感,更自然天成地与浩瀚宇宙形成默契。

  “彝山的余脉/就在那枝伸进早春的虬干上/就在虬干上/那一路奔跑过来的/处子般的翠芽上”(《彝山春寒》)诗句展现的不仅是动感,拟人化的描述中,是视角的拉伸和切换。这样的“刀工”,令人击节。“大地/从坟墓中伸出手来/把水井拉回她的子宫”这样的切入,既是高超的语言功力,更是令人称绝的思维方式。(何正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