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来源:解放日报2021-05-20 10: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方家骏

  近年来,中国舞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红色主题舞剧作品应运而生,呈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就是其中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精致的艺术表达,感动无数观众,吸引人们一次次走进剧场,去感受信念之光对心灵的照耀。

  “李白烈士”与“红色电波”是上海重要的红色资源,“隐秘而伟大”是这段真实历史的精魂,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立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历经世事的艰难,也承受内心的煎熬,然而他们的信仰和信念从未有过动摇。舞剧《电波》正是从这一视角,引领观众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

  一

  2017年冬天,当青年编导韩真、周莉娅领受创作任务时,两位长年生活在北方的姑娘对上海依然知之甚少。踏着冬日的暖阳,她们和创作团队一起,从中共一大会址起步,开始对上海红色基因的追根溯源。一次次走访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一次次穿行在留有历史印迹的石库门弄堂,当年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她们的脑海里逐渐真实起来,创作目标由此而清晰。面对厚重的历史承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创作者深刻认识到,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经典故事,首先要在三个方面建立明确的坐标,那就是精神高度、情感温度和艺术维度。

  为寻求精神高度,创作者从一开始就循着“事”的轨迹、沿着“人”的情感脉络一步步走进故事的核心。他们勇敢挑战舞剧并不擅长的“叙事”模式,自觉站在戏剧思考一边,以营造戏剧张力、塑造典型人物为核心任务,试图通过每一场景、每一环节、每一个具有辨识度的细节,传递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信息——这是怎样的一件“事”,虽云谲波诡、九死一生,却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抱着冲破黑暗的信念,将生命的热血化为鼓舞人心的旗帜;这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有着深植于灵魂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血,以至于时隔几十年依然能和今天对话,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偶像?可以说,把故事讲清楚,把人物塑造得温暖质朴、真实可信,是该剧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倘若不是从“事”和“人”出发,编导不会有勇气挑战习惯性的“舞剧思维”,花大力气去设置复杂的人物关系,将识破险恶环境中面目混沌、善恶难辨的各色人等设为首要的戏剧动作;不会着意于狭小阁楼里的情感波澜,把最细微的精神交流,乃至把“确认过眼神”作为重要叙事语言;不会在报馆、电梯、陋巷、裁缝铺这些局限性很大的环境里去寻求叙事空间,渲染出“咫尺风云”的暗战氛围。在这部舞剧里,“事”和“人”是一种水涨船高、柴多火旺的关系,没有事就没有人,没有事的发生就显现不出人的睿智、人的顽强,投射不出思想的光芒。任何发散性舞蹈都不能脱离这个主干,这在《电波》创作过程中几乎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就像一棵大树,任凭枝叶繁茂,人们总能看见最茁壮、最挺拔的树干。这一点对于当下的红色题材舞剧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

  有特定的故事背景,有明确行为轨迹,有可感知的心理动作;外部环境助推内在情节,内在情节成为反映外部环境的主要途径,《电波》依循这样一条舞剧创作规律,或者说十分尊重这样一种依存关系,由此建立起完整而坚挺的戏剧构架。它们的共同任务是叙述故事、建立人物关系和塑造典型人物,共同目标是传递故事的内涵和人物的思想,同时提升情感的浓度——

  透过残酷的现实,“温暖”仍是这部剧鲜明的底色:得知众多战友倒在敌特的枪口下,李侠悲愤交加。回到自家的阁楼,他蜷缩在妻子兰芬的怀中战栗不已。处在血雨腥风中的李侠,有着普通人同样的情感波澜,也需要战友妻子的抚慰,这一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黑暗的现实,更是无处不在的人性温暖。之后,在此情感基点上延伸出的“双人舞”,更是对这一亮色做了有效提升,把“温暖”转化为一种精神的相互依傍。

  为掩护情报转移,“小裁缝”中弹倒在了漆黑的夜巷。年轻的生命将被黑暗吞噬的一刻,舞台上出现了一抹微光,随即“闪回”画面散点式呈现,把李侠、“老裁缝”昔日与“小裁缝”之间战友加兄长的革命情谊表现得真挚感人……“小裁缝”频频挥手,告别战友,万般不舍,消失在黑夜中,此时在观众心里留下的,恰恰不是吞噬生命的无尽黑暗,而是“小裁缝”那抹永远温暖、永远可爱的微笑,观众为之潸然泪下。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艺术不是一味地使人在黑暗中踉跄,而是总能在黑暗中寻找到的那一处光明。

  剧中的舞段“渔光曲”通过春晚如今已家喻户晓,在剧中它确实是一处颇具匠心的设计。当初这一桥段的设计,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人们担心“渔光曲”所表现的情致和氛围不能很好地融入剧情中。

  事实上,精心铺排“渔光曲”至少有三方面的追求:其一,这一舞段的音乐选自20世纪30年代进步影片《渔光曲》,词曲表现了渔民的苦难命运和悲惨生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本质。乐曲采用宫调式五声音阶,舒缓、沉静而忧伤,真切地反映了劳动者的心声。它和《电波》所要表现的年代、背景、情感十分吻合。用今天的眼光看,《渔光曲》仍不失为一首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歌曲所代表的大众精神和进步意义,更有资格“为年代代言”。其二,“渔光曲”中的上海旗袍女性形象,让旗袍在今天观众的眼中重新走回当年的寻常上海人家,而不再只是片面地与霓虹脂粉、销魂之音、十里洋场相关联,因为那是不准确的。通过一部剧,还原这一上海文化符号本来的样貌,是有意义的事。其三,作品通篇表现的是上海解放前夜,局势动荡、风雨如晦,整体氛围是黎明前的黑暗,此时铺排一段温暖的展开式情节,着意于展现一抹亮色,不仅是艺术的需要,也是一种精神提炼——午后的弄堂,淡淡的日光,一群典型的上海城市平民女子聚集在一起,看似恬淡,内心却充满激荡;她们并非不谙世事风云,只因人间烟火、温馨家园是她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一种平民化表达,朴实无华,因而也最容易沁入人心,引发共鸣。应当说,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上,“渔光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而这一选择也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基本站位。

  三

  今天的观众既有审美的叠加,也有审美之错位,而审美的差异则显得更为普遍。如何让一部红色主题的舞剧达到聚合审美、消弭差异的目的,为更多的人所乐于接受甚至点赞,这是舞剧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关节点上,《电波》的主创大致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这种“年轻态”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在视觉、听觉上更贴近现代审美,同时要与当代人的心理节奏、情绪频率形成链接,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之间不存在隔膜,没有沟通障碍。二是要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让典型人物的思想精髓融入今天的话语体系,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当一个舞剧编导主动要和当代人进行情感链接,内心自会产生一番激情的涌动,他会发现这种涌动带来的创作灵感非常之活跃、可选择的路径也非常之多,有一种“松绑”的感觉。《电波》的主创以开放的心态,抑或说放松的心态来推进创作,不受陈规的束缚,自信舞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没有什么是不可拿来为我所用的。在这一认知下,年轻的编导所提供的舞台感受是非常丰富而开放的。观众用时尚的语言称其为“大片既视感”,这是对《电波》美学定位的认可和接纳。

  相对而言,年轻观众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影视剧,他们对影视语言和手法颇为熟悉,接受上较少障碍。《电波》不拘一格,采用电影手段来丰富舞剧的表现力,甚至以此来解决舞剧叙事的难点,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敌特无意间拍下李侠秘密接头的照片,当这些照片在暗房里出现时,先前存有疑点的场景一帧帧闪回,李侠的疑点终于被证实。情势陡转,李侠危在旦夕。按以往舞剧创作的习惯,编导不会去选择交代这样一个复杂的情节,但是对于《电波》这样一部“谍战”背景的舞剧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情节链”。如果不是借用其他手法,这种叙事在舞剧中几乎不可能完成。从大量的创新性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舞剧的短板不在于“拙于叙事”,而在于叙事语言是否丰富、叙事的方式是否机巧。当创作者站立在开阔的艺术维度来思考这些时,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另一场次,我们看到编导的手法则颇为大胆:李侠走进旗袍铺,眼前是一片狼藉的案发现场,所有的迹象都暗示着地下党联络员“老裁缝”已经遭遇不测。随着李侠探寻真相的目光,舞台上出现了模拟“倒带”的场景,倒伏的道具一一归位,时间回到几十分钟前,事发时的一切在李侠眼前再现……按理说,舞台上出现这一类影视化表达,非常难理解,但由于今天的观众对各种影视手法十分熟悉,这种借鉴并未造成接受障碍,反而为剧情增添了一份悬疑色彩,为结构舞剧寻求到一种新的可能。

  风云前夜,李侠与妻子兰芬共同回忆往事,这一跨时空叙事,编导以四对“双人舞”来呈现。四对“双人舞”并非依次而舞,而是通过不断切换视点来推动叙事,将两人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的情义、共同坚守革命理想的“前史”表达得清晰而流畅;兰芬遭遇假黄包车夫的一场戏,编导则运用了“平行时空”——两个具有悬念的场景在舞台上同步推进,叠加起观众的紧张情绪。兰芬手中的枪响,同样震动了身在另一场合的李侠,这种心灵共振甚至非常有效地传递给了处在另一时空的观众;在色彩上,《电波》一剧也显得颇为讲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凸显在全黑主色上的那条红围巾,仿佛一团火焰,炽烈而蓬勃。这种带有“胶片感”的局部色彩处理,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画面造型语言,其寓意也非常明确。

  观念的突围和艺术上的高标准,是舞剧《电波》一经问世便成“爆款”的重要原因,而探索国家叙事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紧密联系,则是创作这部舞剧的初心。“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引申学者的话,我们今天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

  (作者为舞蹈评论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