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5-20 18: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评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

  2020年,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时,纪录片导演汤姆·彼尔德和他的团队创作了一部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作品——《地球改变之年》。该片画面涉及全球多个地区,在展现大自然魅丽风光和丰富物种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海报

  《地球改变之年》以多点视角,拍摄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年时间里,世界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野生物种尤其是动物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为隔绝病毒传播,不少国家的民众都被要求待在家里,街道由喧嚣变得安静,全球交通噪音减少70%,都市里重新听到小鸟欢快的鸣叫。大海上,运输船和游轮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使海面及海下噪音明显降低,鲸鱼们可以更好地用自己的声音交流,幼鲸也有更多机会存活下来。作为旅游胜地的海边空无一人,爬到沙滩上产卵的雌海龟逐渐增多,濒危海龟的数量有所增加。非洲南部海岸,得益于游人减少,公驴企鹅有了更多机会把海中的食物带给雏鸟。肯尼亚的荒凉草原上,没有了汽车、游客的干扰,猎豹更容易呼唤幼崽,让它们可以循声来到猎物前。日本奈良市的梅花鹿在游客骤减、无人投喂的情况下,回到曾经的栖息地啃食青草,重获自然生存的能力。

  由于人类出行的减少,动物们的活动空间有所拓展。在南非,一只河马缓步走过加油站;在以色列,胡狼跑到公园里游荡;在智利,人行道上居然出现了一只美洲狮;在阿根廷,胆小害羞的水豚占领曾是它们领地的郊区花园。非洲的游猎地停止营业后,长尾黑颚猴、黑斑羚、安氏林羚成了宾馆的住客。这种情形,让我想起科幻电影《我是传奇》。电影讲述的是人类遭到古怪病毒侵袭,病毒学家罗伯特·奈维尔独自留在荒凉的城市中,千方百计生存下来并为人类寻找解药的故事。在电影中,街道上由于长期没有人的足迹,长出了大片的野草,狮子、羚羊、梅花鹿出没其间。影片中的场景与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颇为相似,只不过,前者是幻想出来的,后者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海报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只能呈现当前正在发生着的一切,而是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过去的历史画面和资料,让人们看到改变。《地球改变之年》就巧妙地插入了过去的画面,例如,以往奈良街头游客向梅花鹿投喂米糠饼干的画面,过去肯尼亚草原上大量游客乘车观看猎豹捕猎的场景,印度村民点火把、放鞭炮驱赶大象保护庄稼的情形。与这些往昔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疫情爆发后奈良梅花鹿无人投喂,开始自主觅食;没有游客噪声的干扰,非洲猎豹捕猎成功后呼唤幼崽更加容易;印度人在森林边缘为象群种植野生稻米和草。通过今昔对比,影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间自然界的变化。

  影片更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新冠疫情。对人类来说,新冠病毒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灾难,上百万人死于非命,无数家庭陷入悲伤,经济生产损失严重。而对自然界来说,却成为其恢复生机的机会。在大多人居家隔离期间,全球污染的程度显著下降,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水质更干净。人类被迫按下暂停键的一年,恰恰是自然生态逐渐恢复、物种数量逐渐增加的一年。不堪重负的地球得以再次呼吸,自然界发生了神奇的改变。这一切,为地球上其他物种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生存条件。人类社会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悲痛,似乎可以从大自然可喜的变化中找到一些慰藉。

  《地球改变之年》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战胜病毒,如何早日摆脱新冠疫情的阴影,而是启迪人们反省自我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止境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界无休止的侵占和掠夺,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地球负担的加重。或许,新冠疫情的爆发,正是大自然的一次重新洗牌,是对人类的重要警示。影片一方面提醒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以敬畏之心、珍重之意,寻找与大自然更好地相处的方式。另一方面,影片不是反对人类的发展进步,而是希望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人类的欲望和生存范围划定界限,为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留下安宁、干净、清新的一方天地。

  尽管新冠疫情还在持续,但《地球改变之年》的主题并不悲观。影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能量的眼光,呈现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未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堪称“一封献给地球的暖心情书”。(周仲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