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硬核”文物保护,让你大开眼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硬核”文物保护,让你大开眼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5-25 09: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邹雅婷

  你见过近万年前的稻米吗?你知道彩绘兵马俑如何保持原来的颜色吗?你想试试修复残损的唐代壁画吗?

  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最新成果和考古文保“黑科技”。

  秦始皇帝陵出土绿面跪射俑  杜建坡摄

  唐李倕墓出土复原冠饰  杜建坡摄

  工作人员在复原的汉代提花机上演示织锦。  杜建坡摄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重要环节,“万年永宝”展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展览汇集10个省区市、23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和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

  有温度的文物研究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是西周伯椃虘簋,屏幕上播放的视频介绍了这件珍贵青铜器的前世今生。1978年12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通县物资回收公司征集到一件残铜簋,残缺约1/5。后来几经搜罗,找到了这件铜簋的残片,将它修复后入藏首都博物馆。眼前这件有着兽首形双耳和生动纹饰的铜器,与老照片中缺耳、残损的模样相对照,让人不禁感叹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巧手。铜簋腹内铸铭文5行,其中有“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字样,此次展览的名字“万年永宝”正是出自这件文物。

  “展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让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样活起来的。”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周旸说,“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文保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让文物以体面的姿态呈现在展柜里,让观众透过岁月感到文物的美。”

  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万年”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慧眼”介绍了考古文保工作中的科技手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发现。“巧手”通过一组组精美文物,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现代文保专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芳华”意为通过形神兼备的工艺复原,让文物再获新生、重现芳华。“永宝”展示了基于预防性保护的文物风险管理系统,从大环境、小环境、微环境多个层面管控风险。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它不会开口说话。从科学认知到人文解读再到传承弘扬,构成了考古文保工作的完整链条。我们的研究不是冷冰冰的,要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重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向公众讲述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周旸告诉记者,策展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和代表性展品,突出展现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展览中可以看到距今约1万年的碳化稻米、8000年前的海贝、战国时期的大型漆床,一些重点文物为首次展出,如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碳化丝织物、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紫衣御手俑、唐代韩休墓《玄武图》壁画等。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展厅里设置了大量多媒体和互动设备,并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在几个体验点,可以用智能手机、AR眼镜体验虚拟与现实的交互。

  了不起的文保科技

  上百种矿石和染料标本、圆明园红铜马首X光片、检测丝蛋白残留物的试纸……置身于展览现场,仿佛走进了文保科学实验室,让人大开眼界。

  一个小小的玻璃盒里,放着一团碳化发黑的丝织物。别看它不起眼,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目前肉眼可见年代最早的丝织物遗存。考古队员在河南郑州汪沟遗址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经微痕检测技术分析,确认其为丝织品。这一发现与其他考古研究相结合,可以证明在 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已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展厅里,来自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两尊兵马俑格外引人注目。绿面跪射俑单膝跪地,面容刚毅,栩栩如生。它是秦陵兵马俑中唯一发现的绿面俑,极少出馆展览。另一尊紫衣御手俑头部缺失,双手前伸,似在持缰御马。俑身所绘紫衣的颜色,来自一种人工合成的颜料,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汉紫”,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

  根据展板和视频介绍,秦陵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由于制作工艺的特殊和对环境变化的剧烈反应,出土时彩绘层迅速卷曲起翘脱落,极难保存。得益于专家研发出的新材料和特定的加固技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2200多年前彩绘兵马俑的本色。

  离兵马俑不远处,墙上展示着一幅色彩鲜艳的壁画,它是唐代韩休墓出土的《玄武图》。韩休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以直言敢谏留名史册。他的儿子韩滉也曾任宰相,所绘《五牛图》为传世名画。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墓中发现了历经千年未褪色的精美壁画。《玄武图》绘于墓室北壁,发现时已被严重盗扰,百余块壁画残块散落在地。文保工作者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型纳米材料,完成了壁画的修复。

  壁画原件旁有一个沉浸式展示空间,让人身临其境地欣赏壁画。在触屏互动设备上,记者体验了考古发掘和壁画修复的过程:穿过墓道,进入墓室,将墙上的壁画和散落的残块整体提取带回实验室,经过表面清理、拼接残块、绘制线图、补色全色等多项细致的工序,壁画终于修复完整。

  有灵魂的工艺复原

  扶着两侧把手,用力踩下踏板,用梭子将纬线穿入经线……展厅中,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一台复原的汉代提花机上演示织锦。这台提花机是根据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及相关资料,以1∶6的比例复原而成,用它可以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1995年,新疆尼雅墓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它是迄今所见经线密度最大、织造难度最高的汉锦,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复原了西汉时期的多综提花织造技术,成功实现了“汉机织汉锦”。

  “唐代贵妇的头饰也太美了!”在西安李倕墓出土冠饰前,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冠饰的主体材料为黄金,上面装饰着珍珠、绿松石、琥珀、蓝宝石、紫晶、象牙等各色珍宝,精美绝伦。据介绍,整个冠饰包含零散构件500余件,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专业人员采取打石膏包的方法将其整体带回实验室,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清理、逐层提取,终于复原了这件令人惊艳的冠饰。它不仅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巧工艺,也见证了当代文保工作者的执着努力。

  古代的豪车长什么样?一辆战国时期马车复原件解答了人们的好奇。《周礼·考工记》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舆是古代机械制造最高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2006年以来,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了大量车舆,为研究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辆马车根据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复原而成,高大的车轮、红色的车身、繁复艳丽的纹饰,尽显西戎贵族车乘的华美气派。

  新型植物源消毒剂、智能碳纤维囊匣、无需外接电源的调湿储藏柜……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展示了先进的馆藏文物保护装备和风险监控系统,部分设备还可以上手体验。目前,中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稳定洁净”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文物“万年永宝”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次展览展期为3个月。在展览期间,知名文物保护专家还将为公众带来11场专题讲座,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成果。(邹雅婷)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