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敲响晨钟,传递信仰之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6-02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敲响晨钟,传递信仰之光

——评歌剧《晨钟》

  作者:郑荣健

  “播火者把光明撒遍大地,愿我的心化作晨钟……”对于那段建党的关于那个觉醒的年代,人们可能对理想主义有不同想象,播火者与晨钟就是其中两个典型的意象。歌剧《晨钟》(作曲许舒亚、编剧姚远、导演熊源伟)讲述了李大钊与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剧中播火者咏叹调的作用,既是主题的寓意、精神的象征,也是行动归集、情感生发的升华之处。

敲响晨钟,传递信仰之光

歌剧《晨钟》剧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众多建党题材尤其是涉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戏剧作品中,如何协调宏大叙事与细节构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挑战。歌剧《晨钟》由剧作家姚远的同题话剧改编而来,题材并不显眼,但故事却很独特:一方面,无论李大钊、陈独秀还是蔡元培,该剧重在展现他们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与常见的、比较具体集中的斗争大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现实和敌人的认知,剧中表现了陈独秀、李大钊从觉醒到承担历史使命的过程。个人魅力的光彩,写意呈现的现实环境,建立起充满诗意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关系,承载起戏剧性的关键内容。

  大幕拉开,序曲响起。恢弘的大合唱把辛亥革命后旧中国时局动荡、忧患重重的社会环境以沉郁又不失细腻的风格呈现了出来。一开始《国际歌》的音乐动机运用得隐而不察,如草蛇灰线,继而是笛管、提琴声部的旋律,描绘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众生活依然要衣食住行,有各自的喜怒悲欢;几个铜管与鼓声的节奏后,合唱叙述不同群体对时局的认识与情绪,灯光打亮,一群年轻舞者出场,用中国少年的形象寓意对这个古老文明国家的希冀与期待,旋律变得温情动人。正是在这种对时局的忧患、对未来的期待当中,人们发出了“中国去向何方”的追问。在那个时代环境中,李大钊、陈独秀正经历着什么?他们是在何种处境中“相约建党”“敲响晨钟”的?在动荡时局与人物行动及其情感心理之间,音乐就像桁架拉起、桅樯风行,张弛有序地推动着故事,开始了茫茫探寻之旅。

  歌剧《晨钟》饱含着人物对生活、对生命深深的热爱,这种内蕴于心的炽热情感贯穿始终,使全剧音乐洋溢着一种开阔、深挚而又细腻的浪漫风格——紧张的节奏在恢弘合唱里戏剧性地隐现,优美的旋律生机舒展而充满光泽,而细节音符荡起涟漪,进一步丰富着音乐织体与旋律肌理,赋予整个音乐一种浪漫唯美的格调。在极易变得空洞说教的此类创作中,这是非常可贵的。笔者以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戏剧冲突的象喻转化、对观念理想的情感转化,进而为音乐表达提供了连贯有序的逻辑情感和风格化的叙事动机。或许,我们会觉得它的戏剧构成似乎缺了点差异对比、行动往复的描摹刻画与碰撞火花,但它的层次与色彩依然绸缎般光滑,旋律优美动听,原因迨由于此。

  歌剧《晨钟》共分为寻道、行道、殉道三幕,结构规整,故事连贯统一,而其戏剧张力及音乐色彩的构成,则由两个套层组成:一是用勾勒的笔法描述历史现实及人物处境。这是宏观叙事的部分,并不过多正面展现,而是通过吕次长、惺亚、张作霖和若干冲突性场面的转跳,最终落脚到表现李大钊的执着追寻,进行跌宕点染、酣畅抒情。二是设计了生活化、人性化的人物关系及场面,如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女儿李星华的家庭生活场景,李大钊与陈独秀、蔡元培的知识分子生活画面,以及充满象征色彩的宇剑与琴君这对年轻人的情感画面。这几组人物关系,构成了生活完整、人物立体的情感与形象细节,尤其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声乐配置上的均衡感,起承转合的节奏感,让音乐形象边得更加鲜明。

  尽管所写的时代黑暗压抑、危机四伏,但歌剧《晨钟》的基调始终洋溢着青春勃发的、理想昂扬的浪漫气质。全剧以“我们来把晨钟敲响”为主题,但在不同阶段的落脚点是不同的——开始讲述的是救助和引荐琴君进入北京大学,比较生活化,意象是花,抒发生命应如花怒放、充满期待拥抱未来的生活情感;接着李大钊送别陈独秀,屋外雪花飘飘,室内温暖融融,意象是雪;最后讲李大钊的探索与斗争,意象是火,讲述播火者的传说,诠释传播革命真理、为信仰不惜牺牲的理想信念。花、雪、火,三叠意象所组织起的人物关系,一方面形成了主题旋律叠浪生花、层层推进,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人物关系的声乐配置,赋予全剧不同的音乐节奏、情绪和色彩。在此铺陈之下,当“青年,国家之魂灵”“共产主义,我心中的桃花源”等充满政治色彩的咏叹调出现时,也毫不生硬,反而给人一种“惟之雄飞,惟之跃进”的自由顾盼之感,展现出开阔酣畅、浓墨写意的浪漫抒情特质。

  剧中宇剑与琴君这对年轻人,既是“中国少年”的象征,又是推动剧情的重要人物。宇剑是李大钊的学生,琴君是逃婚获救的进步女青年。第一幕琴君的遭遇引起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对黑暗时局的鞭挞、对未来前途的讨论,衔接五四运动的情节,从而有了“相约建党”的佳话;第二幕宇剑参加工人运动遇害,促使李大钊认清以吴佩孚为代表的旧军阀的面目,坚定了建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念。在这过程中,宇剑和琴君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就像有关少年中国的温柔期许,就像鲁迅“救救孩子”式的另一种呐喊,一层层叠加到李大钊身上,化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感——是的,为了警醒民众、唤来光明,为了少年中国,我愿意做那个播火者和敲响晨钟的人,从而进入全剧最萦绕不去的咏叹调——充满热情的、线条饱满的咏叹调。它前有伏笔的动机发展,至高潮处又从容讲述,由远及近,把李大钊坚持理想信念的热情执着与慷慨就义的淡定从容刻画得如厚德之载物,自亘古而延绵。这个咏叹调跟演讲时顾盼神飞的亮泽相比,从具体的、现实的铿锵转入一种历史格调当中,突出了一种绵厚之感,与画面切转为塑像是同调呼应的。

  在整个听觉上,《晨钟》旋律舒展优美,主题表达流畅统一,但似乎对比和差异不太明显,削弱了人物个性塑造的效果,比如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的三重唱。还有琴君的出场,则较为突兀,略显刻意。作为一部风格化很强的作品,歌剧《晨钟》所选择的路径,应该说整体是自洽的。浓墨写意,饱满酣畅,如晨钟响起,用那个时代的人文之美,传递出了开启崭新前路的信仰之光。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