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江南世家,与古为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6-09 10: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江南世家,与古为新

——评《十七世纪江南文化世族与文学》

  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勇刚

  地分南北,文化亦有南北之分野,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质,体现在文学上,则有南北文学不同论。诚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这是宏观之论断,不失为允当。那么,南北文学的生存状貌如何?地域文学以什么为支撑?如果没有名门望族集群的存在,地域文学能否繁荣兴盛?名门望族与地域文学、文学流派又有何关系?

  其实,探讨名门望族与地域文化、文学关系的著作不少,如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等,但有关明清江南世族与文学生态关系的研究仍有不少空白。姚蓉教授的《十七世纪江南文化世族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下文简称“姚著”)以十七世纪一百年的断代江南为抓手,阐释了江南文化世族与文学生态,局域中具整体之意义,断代中寓通史之价值。

  十七世纪,即从公元1600年到公元1699年的一百年时间,也是从明万历二十八年到清康熙三十八年。何谓江南?依据宋征舆的《江南风俗论》,即环太湖流域的八府:应天(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合成的地区。江南八府既是自然地理的概念,同时具有人文地理的意义。十七世纪这一百年,既有万历中后期繁荣与危机的交织、崇祯时期的内忧外患,更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作者选择了这一百年里的江南文化世家与家族文学作为考察对象,探究江南文化、文学的生存状貌,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也不乏当下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学与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名门望族诗礼传家,子弟大抵如芝兰玉树,雅擅吟咏。如东晋王谢家族,宋代眉山苏氏家族,明清时期太仓琅琊王氏家族、吴江叶绍袁氏家族,近代德清俞氏家族等,均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龚自珍诗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说的虽是常州一隅之地,却蕴含着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带有共性的原生态命题,即文学创作有鲜明的家族特点、地域特色及流派意识。“名士部落”体现在文学活动上就是文学集群的集体呈现。既称“部落”,就必然涉及家族、地域问题,而所谓乡邦文学正是以家族关系、地域人文为基础。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指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可称笃论。家族是文化的载体,处于一种特定的时空之中。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及魏晋南北朝文化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虽说概括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断代文化特点,但断代中透现通史之意义。换言之,“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在文化史上有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具体呈现,尤其在明清时期。

  江南经济发达,这为文化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文化教育的普及又带动了科举的兴盛。科举的成功,为名门望族的纷纷涌现创造了条件。名门望族的兴盛和广通声气,又营造了活跃的人文生态。吴仁安在《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一书指出,明代中后期上海地区世家望族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做官;另一种则是靠经商或行医等起家,以金钱买得官品,再培养子弟读书应考,走上前一种途径。由此可见,江南名门望族的形成固然有赖于经济和文教的兴盛。换言之,文化教育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造就文化世族之本。

  江南文化世家绵绵瓜瓞,靠的是教育和科举,如苏州昆山徐乾学家族,徐氏昆仲三人老大徐乾学和老二徐秉义是榜眼,老三徐元文是状元,在江南传为美谈。徐乾学深知文化教育对于门祚兴盛的重要性,在家族中建起一座藏书楼,取名“传是楼”,传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文化典籍。昆山徐氏成为江南百年望族,靠的是非凡的见识和实践,即文化教育和科举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江南名门望族重视文教,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有着普适性的认知。因名门望族的创始者或杰出代表人物重视文化教育,便形成了良好的家学门风,一门鱼鱼雅雅,弦歌不断。所以清人薛凤昌《吴江叶氏诗录序》有这样的总结,名门望族“一世其官,二世其科,三世其学”。

  文学流派的家族特点十分显著,可以说,家族文学是乡邦文学、地域流派的中流砥柱。明末的云间派、虞山派、吴江派、娄东派等文学艺术流派发展壮大,一方面,得益于江南世族内部的切磋琢磨,风雅相承。诚如姚著所说:“克绍家声的文化传承意识、耽于诗书的日常生活方式、泛化于日常生活的雅致审美情趣,是十七世纪江南文化世族最突出的文化性格。”另一方面,地域文学绝不是单个家族的单线传承,而体现为群体家族的整合。江南八府世家望族之间的联姻和延师课读,互通声气,宛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唱和不断,鼓荡风雷,造成声势。这种同气连枝的亲和力,既使地域流派的文学创作充满生命力,同时也起到辐射全国的作用,在十七世纪的特定时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思潮。

  《十七世纪江南文化世族与文学》立体地呈现了江南世家和文学,有群体有个案,有宏观有微观,有文化有文学,重文献梳理,以实证说话,不为凿空之论。书中涉及较多江南望族与文学的重大问题,如文学与地理、科举与望族、科举与文学等理论问题。在具体论述时,既有形而上的知性思维,亦有细致入微的文学感悟力,如太仓琅琊、太原王氏两大家族及其文艺创作。为了证实江南究竟有哪些文化世家,姚著充分体现出乾嘉学派的实证精神,即以第一手文献为根本,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诗经·大雅·文王》云:“周虽新邦,其命维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说得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经济支撑,教育兴国,科举兴家,堪称永恒的主题。再则,明清时期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八府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而今天所谓的“江南八府”更是江浙地域的核心经济带,经济繁荣活跃,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使环太湖流域经济文化在当下实现持续双赢,这是一个充满时代精神的话题。(刘勇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