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2021-06-11 09: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 静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承传的文化瑰宝。学者、诗人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今天,对古典诗词传承路径的新探索接连不断,古典诗词正以多种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持续绽放魅力,唤醒更多人的诗情与诗心。

  古典诗词在当代充满活力

  近年来,中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人们把古老的经典诗词和鲜活的当下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充满活力。

  学校对传承中国古典诗词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典诗词数量明显增加。各地学校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支撑,以多种方式提炼、展示、阐发中华诗词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比如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古典诗词与现代传播媒介融合,走向广大受众,让古典诗词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悠远意境。丰富的文化视听产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性展现诗词经典,推动诗词文化传承。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记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观看者众多,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味诗词经典的热情。再比如,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已举办十届,并开通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得以观赏;今年年初,“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通过互联网在全球传播,收到上万条海外网友留言。

  诗词文化还融入文旅事业发展中。比如,浙江省近年提出“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即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古村镇、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当地文旅部门以“浙东唐诗之路”为名片——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最终到达天台山,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旅游、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也让诗词文化更直观可感,更接地气。

  把涵养身心作为诗词传承的旨归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会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被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近年来,从诗词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到诗词主题的出版物和音视频产品层出不穷并广受欢迎,更直观地表明中国古典诗词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诵读流传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有承传的重要意义。比如“诗圣”杜甫《缚鸡行》写了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影响,“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困扰,诗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但诗的结句给出智慧之钥——“注目寒江倚山阁”。“寒江”是远,“山阁”是高,这句是说,应当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注到宏大高远的目标上,把才华和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宋代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一诗的结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表现的也是同样的心胸和气概。

  古典诗词不仅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也和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传统节日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农历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五月圆,我们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我们不仅在“低头思故乡”中感叹“月是故乡明”,更在“欲作家书意万重”中感念“慈母手中线”。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时深情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困难,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自我激励,也期许自己磨炼出“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气魄胸襟;危急时刻,古典诗词更是以其感召力凝聚人心。

  千百年后的我们诵读古典诗词,还会被古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从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到黄遵宪的“寸寸山河寸寸金”;从“诗圣”杜甫关切百姓生计的“三吏”“三别”,到名臣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咏煤炭》,古典诗词中不仅蕴藉着自然和人伦之美,更有心系社稷苍生的大爱。

  在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过程中,诗词中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是诗词传播与传承的重心所在。在当代传播中,应在忠于原作基础上合理阐发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当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这是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根基所在。

  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古典诗词的推广普及中,探索出更多适合当今时代的创新传播之路。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标题: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