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琼崖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琼崖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7-14 09: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应际

  由邱德群、林文祥编剧,邓德森导演的琼剧《红旗不倒》近日在北京上演。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该剧穿越波澜起伏、硝烟飘荡的燃情岁月,真实反映了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历史,有历史清晰的叙事脉络、琼剧鲜明的艺术特色、沁人心脾的审美意趣、振聋发聩的历史强音,是琼剧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

  图片为琼剧《红旗不倒》舞台照  梁学武摄

  图片为琼剧《红旗不倒》舞台照  梁学武摄

  图片为琼剧《红旗不倒》舞台照  梁学武摄

  《红旗不倒》的创作始于海南解放70周年,完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一经舞台展演,就凭借厚重的题材、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演绎,恢弘又不失精巧地打开了一幅琼崖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向观众奉上了一道具有海南气象、海岛风味的艺术大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既叫好又叫座。剧作的叙事源回溯到1928年至1933年间,以琼崖革命斗争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北上上海找到党中央,带回中央指示,开创琼崖革命新局面以及遭受军事失败后成功率领红军余部突围的文学性书写,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再现了琼崖革命波诡云谲又光辉灿烂的历程,展示了红旗不倒的主要旗手冯白驹同志的英雄形象,讴歌了琼崖红军和琼崖人民的革命精神。

  尽管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叙事场景做了艺术化处理,《红旗不倒》还是严谨地还原了琼崖革命斗争的历史。剧中,琼岛人民因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而遭受压迫的痛苦和灾难,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当年海南人民盼救星、求解放的迫切之情;进而描绘的红旗不倒的壮阔画卷,使观众在感受枪林弹雨之时,频频慨叹,热血贲张。

  作品在勾画冯白驹这位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展现了琼崖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通过主次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活动,使剧作叙事产生审美张力,获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出场角色中有出身卑微却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王惠周,有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闹革命的冯母,还有像阿松仔和阿凤那样善良勇敢的红军战士,他们为了“红旗升起红艳艳,太阳出来光灿灿”贡献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铸就琼崖革命历史中无数革命者的群像,呈现出他们具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为民族谋解放谋幸福的高尚情怀,揭示出琼崖革命斗争之所以能够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始终在一起。

  《红旗不倒》用倒述的手法铺展开斗争画卷,一开始就描绘人民解放军横渡琼州海峡,琼崖纵队里应外合接应大军登陆海南岛的战争场面。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在琼州土地上冉冉升起,冯白驹接过红旗扛在肩上,百感交集,红色光芒照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紧接着,王惠周等众多人物显影,场景转入琼崖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揭示出琼岛人民的解放既是琼崖革命斗争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胜利。这种倒述手法,不仅舞台表现形式新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更重要的立意在于让人们在美好的现实生活中缅怀往昔、珍惜当下。同时,这样的表现方式也增加了作品的叙事魅力,使作品获得了艺术隐喻和时代力量。

  《红旗不倒》的故事体现了十分突出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始终围绕着不倒的红旗这个叙事主题来展开。冯白驹、王惠周和冯母等人物的出现都与这个主题相连、交融。先是冯母护旗传旗,接着是王惠周送旗参加红军,扬旗壮烈牺牲。剧作更是用了大量笔墨塑造冯白驹扛旗、接旗、捧旗、举旗的鲜活生动形象,将“红旗不倒”幻化成一种精神象征,这种精神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支持的力量。为了突出红旗不倒的主题思想,剧中还安排了一场打不打城市的争论戏,通过这场争论表现出革命要取得胜利,不光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路线,坚持红旗指引的方向。

  叙事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红旗不倒》彰显艺术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许多观众在观演后高度赞赏唱词优美动人、催人泪下、极具感染力——这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比如冯白驹目送战友,悲愤交加后的唱词“母瑞山,五指山,山山相连、莽莽苍苍……山不藏人人藏人,老百姓就是红军的亲爹娘,老百姓才是我们的大靠山”,刻画出冯白驹对老百姓的深切牵挂。王惠周送旗上山,哽咽地将红旗交给冯白驹,冯白驹双手颤抖,跪地呼喊爹娘,唱道:“这片旗浸透了多少亲人的鲜血,寄托着多少穷人的希望。”王惠周望着冯白驹唱:“原以为他是遥不可及的天上月亮,今日见面多像是我邻家的兄长。”这段描写送旗、接旗的说唱词,感情色彩丰富,直击人心。“原以为他是个铁打的汉,却也是有伤心的热泪、百转的柔肠”“我好想叫他声阿哥,话到嘴边口难张”等对白,则准确生动地表达了王惠周见到冯白驹时喜悦和紧张的心情。

  《红旗不倒》在叙事的时间轴上,选取的虽然是一段只有5年的历史,却艺术再现了琼崖革命风烟滚滚、热血奔流的动人画卷。这段斗争历程是琼崖革命的典范,是23年红旗不倒的深刻注脚。这5年中,琼崖革命先辈们的浴血斗争与牺牲,最能诠释红旗不倒的精神价值和历史贡献,也最能体现琼崖革命斗争的文化传承。这段斗争历程为琼崖革命最后的胜利和辉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高扬了精神的旗帜,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品集聚历史共识,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延伸,纵深展现琼崖革命斗争历史河流中最艰险的一段,使我们看到了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是创作者铭记初心、深入生活、扎根土地、熟读历史、放歌时代的见证,是在琼崖革命故事里得到的喜人收获,是在琼崖革命斗争历史现场发掘出的艺术瑰宝。(王应际)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