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7-16 1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玉玊

  Netflix投拍的韩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以下简称《遗物整理师》)于今年5月首播,很快便成为年度最佳韩剧的有力竞选者,目前豆瓣评分9.1,IMDb评分同样高达9.0。这部作品聚焦遗物整理师这一特殊职业,讲述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20岁遗物整理师韩可鲁通过遗物倾听死者的声音、帮助死者传达未竟的愿望与爱恋的故事。韩剧最为擅长的抒情风格,叠加一点通过遗物推测死者生前活动与心愿的推理元素,再配合可鲁与叔叔尚九、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树木三人间轻松有趣的喜剧化日常,共同调配出这部观感舒适、情节饱满、有笑有泪的优秀作品。

《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总体而言,《遗物整理师》虽通过死者故事,触及了关于孤独死、同性恋歧视、阶层压迫、性别暴力、“孤儿输出”等社会问题,但相关讨论多停留在相对概念化、常规化的层面上,往往以情感上的和解作为单元故事的结尾,并不深入社会问题的复杂肌理。《遗物整理师》将最大的篇幅留给了死亡这件事本身,以及那些人们死后遗留下来的东西。

  死亡是绝对的终止,是对一切人生故事不容反驳的暴力打断,这是《遗物整理师》最残忍,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向同性恋人告白的年轻医生死于医闹者的误杀,他未竟的爱恋、他所期许的幸福未来都在这场无妄之灾中戛然而止;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复习考学的年轻工人死于生产事故,他的转正愿望,他对便利店收银员的懵懂暗恋都一同缄默,只有便签纸上的字迹、精心留存的超市小票、背包里的除臭剂与指甲刀,证明着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心意;作为孤儿被领养至美国,却又被养父母抛弃,无法得到美国国际籍的遣返者,欲寻生母而不得,带着满腔的绝望与悲伤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汽车旅馆,永远不会知道那个真正爱他、想念他的母亲只在咫尺之遥……韩可鲁去往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房间千差万别,有的宽敞有的狭窄,有的整洁有的凌乱,但都无一例外充满细节,处处都是死者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观众跟随可鲁的目光,一起通过遗物猜想死者生前的故事,于绝对的沉默中倾听死者无声的遗言。最终被整理出来交给家属的遗物——记录着死者的情感、愿望、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都装在一个半米见方的盒子里,相比于一个人的一生,这只盒子实在是太小、太轻、太微不足道。它一面以温情的面目出现,传达着弥留于人间的爱意温柔,一面又以最刺眼的方式提醒每一个人——死亡究竟从我们身边夺走了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每一个人都注定要走向死亡——这是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的。那些付出爱也收获爱的人,即使死去,也仍旧活在爱他的人的记忆里——这是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的。然而即使如此,死亡依旧是沉重的,是孱弱的现代人无法克服的永久创伤。面对至亲至爱之人也会死去这一事实,再强大的人也依旧会如可鲁一般恐惧彷徨,脑海中只剩下那一句“我不要你死”。

  那么,面对死亡,人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遗物整理师》给出的答案或许是,坦诚相爱,有尊严地死去。前者是每一个有死之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所能做到的,后者则是逝者的亲友与社会应当帮助逝者做到的。

  遗物整理师,就是这样一个帮助逝者有尊严地死去的工作。2010年前后,随着老龄化与家庭制度的松动,“孤独死”成为日本与韩国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处理这些无亲朋在侧的独自死去之人的遗物,遗物整理师这一职业相继在日韩出现。《遗物整理师》改编自韩国作家金玺别的散文集《离开后留下的东西》,而这位作家本人就是一位遗物整理师。尽管由于推理元素的存在,《遗物整理师》中可鲁的工作经历似乎显得过分传奇,但现实中的遗物整理师确实承担着清理生活空间和生前用品,以尽量减少逝者死后给周围人造成麻烦的可能,分拣遗物交给遗属,保护逝者隐私,为死者留下尽可能体面的身后形象等等职能。心怀敬意地面对死者,作为遗物整理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在提供着关于死后尊严的承诺。这一切固然不可能改变死亡的生理本质,但人作为一种意义动物,其死亡还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有尊严的死事关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社会评价,对于每一个行走在生死之间单行道上的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慰藉。

  《遗物整理师》中有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长大后成为了遗物整理师的可鲁,在抓周的时候握住的却是听诊器。生与死,治病救人的医生与面对死者的遗物整理师,看似截然对立的两端,却在这个场景中有了奇异的关联。既然为生理的死亡附加有意义的社会仪式,是我们将死亡召唤为生之组成部分的唯一手段,既然有尊严之死是有尊严之生的最后保障,那么救生与慰死或许确实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故事的最后,可鲁亲手整理了父亲的遗物,正视了父亲的死。遗物整理师的工作于他而言早已不再是解谜游戏,或者被制定好的规则,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也因而拥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尽管悲伤痛苦,但那些与记忆共鸣、饱含爱意的逝者遗物正于无声处诉说:眼前的一切毕竟证明着,他们曾经与我们同在,也仍将与我们同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