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演出产业翻新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驻演昨晚正式启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上海演出产业翻新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驻演昨晚正式启幕

来源:文汇报2021-07-17 10: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场前,不少观众来到主办方精心布置的主题背景前合影留念。文汇报记者 宣晶 叶辰亮 摄 制图:冯晓瑜

  作者:文汇报记者 宣晶

  诞生983天,演出260场,平均3.8天演一场!从首次亮相到驻场演出,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简称《电波》)创下多个演出纪录。昨晚,拥有80年历史的美琪大戏院再焕光彩,1100多位观众见证了《电波》首场驻演的大幕开启。此前在7月5日,舞剧《电波》《朱鹮》驻演开票首日票房突破100万元,目前预售票房已超500万元——启幕,出发!申城舞台产业升级的背后,不仅有青年演员苦练技艺的水磨工夫、主创团队大胆创新的艺术探索,更有突破文化产业能级的锐意进取、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责任担当。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驻场演出是上海歌舞团多年来的憧憬。我们愿意做开拓者和探路人,为上海的优秀原创作品更多更好地‘被看见’提供先行经验。”去年,上海歌舞团携《电波》走出疫情“冰封期”,跑遍23个城市,用118场高频次、高水准的演出再攀艺术高峰;如今,《电波》《朱鹮》将在未来6个月内驻演100场,同时计划国内巡演65场,实践探索“驻场+巡演”双线并进的全新模式。

  广纳英才,让青年艺术人才汇成洪流活水,激发演出市场新动能

  7月2日,一封“英雄帖”在中国舞蹈圈“激起千层浪”。以《电波》《朱鹮》百场驻演为契机,上海歌舞团与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推进“项目制招聘”,向全国优秀舞蹈人才敞开胸怀。截至7月14日,已有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350位青年舞者报名应聘。

  “初选已经持续了两天,每一位应聘舞者都必须‘过堂’,每一份简历、每一段视频都不能错过、漏过。”上海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菁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应聘者毕业于艺术院校舞蹈专业,部分青年舞者曾参与过《乳娘》《沙湾往事》等大型舞剧的巡演,还有获得过全国舞蹈比赛大奖的优秀演员。“从应聘者发送来的视频看,他们对《电波》十分熟悉,不少人甚至翻跳了舞剧中的《晨光曲》舞段。”

  据悉,专家评审组将从中挑选出165位复试舞者,进入下一轮面试,六处考场设在上海、天津、成都、长沙、兰州、沈阳。昨晚,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朱洁静在美琪大戏院起舞,开启《电波》“驻场+巡演”新篇章;下周,专家评审组将奔赴各地考场,以火眼金睛挑选下一个“小小朱(洁静)”。7月31日,通过最终考核的60位青年舞者将集中到上海歌舞团,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严格排练。

  上海歌舞团已经打造出“百场如一”的舞台“铁军”,为什么还要面向全国广纳英才?“驻场+巡演”双线并进演出165场,大幅增加的演出体量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之相匹配。此次,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上海歌舞团合作着力打造上海本土优秀文化符号,促进专业院团的自身建设和长久发展,激发舞蹈演出市场活力,并为其他专业院团发展、改革提供参考和示范。

  “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突破。”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说。上海歌舞团摸索先行,引发全国专业院团思考研究:如何拓展优秀演员的展示平台,并逐步形成大规模、良性的舞蹈表演人才梯队建设。让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包起来”转变为“流起来”,最终汇成一股洪流活水。

  创新机制,让上海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孵化场、优秀艺术家的孕育地

  一则舞剧演员招聘启事,为何能让全国艺术人才近悦远来?专家认为,极其优秀的作品、全国知名的院团叠加上海文化区位优势,是项目制招聘吸引青年舞者的魅力所在。《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前者创造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罕见的“电波现象”;后者被誉为“东方天鹅湖”,曾登上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经过数百场演出,《电波》《朱鹮》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赞誉,打动了各年龄层观众,也触动了青年舞蹈演员的心。

  “上海依托驻场演出搭建平台,给青年舞者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许多年轻人并不只看重薪酬,更渴望在优秀作品排演中得到历练、在广阔艺术舞台上打开事业空间。”陈飞华告诉记者,大量新人充实演员队伍的同时,也对基训、排练、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此,上海歌舞团不仅为受聘演员免费提供酒店住宿、报销往返交通费用、购买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等,还组建专职教练团队,制定长达两个半月的科学训练课程。“我们要引领这些新演员沉入作品当中,融入歌舞团的艺术风格,进入上海的城市文化,让他们在180天驻演中有切实收获,艺术水准有进一步提升。”这份诚意和贴心打动了许多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始终向全国乃至全球优秀艺术家敞开胸怀,让文化魅力在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竞相绽放。“我们采用类似电影工业化的创作机制,在全国人才库中寻找最契合上海审美和舞剧选题的优秀编导,并以他为核心搭建主创团队。同时,我们通过‘艺衔制’‘艺术创新扶持计划’等吸纳培养青年舞蹈人才。最终,将最合适的主创团队与最优秀的演员队伍熔于一炉,才锻造出《朱鹮》《电波》等一系列作品。”陈飞华说。

  做强“码头”,让越来越多艺坛名家在申城展露风采;激活“源头”,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勇立“潮头”,推动上海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孵化场、优秀艺术家的孕育地。上海演出产业翻开新的篇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将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