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如何“再回首八十年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7-29 19: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如何“再回首八十年代”

——读《互动与抵牾》

  作者:西蒙

  青年学者俞敏华的著作《互动与抵牾: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与小说关系研究》,日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对此评价道:“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批评缠绕,与观念并行。这样的80年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物,需要一种独特的打开方式。本书是第一部尝试用这种互文方式打开8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著作。”八十年代文学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热门,近年来与之有关的研究著作很多,此书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引起了文学评论家如此的关注与评价?

如何“再回首八十年代”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主要回归80年代的文学现场,通过对当时的文学批评与译介来呈现的文学流变。下篇则依照80年代几个最有名的文学潮流,按照时间顺序来解读文学史: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等,这些流派相继登场,呈现出80年代文学的全面风貌。

  通过文学批评来进入80年代文学史,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新世纪以来,关于80年代文学的经典研究已经很多,比如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的现代性思潮的视角,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的“新启蒙”与文学话语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的“历史化”与“重返”视角。基于这些研究,80年代文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经典的范式,想在方法论上有创新,确实不易。而《互动与抵牾》的妙处,则是找到了文学批评这个切入点,通过大量清晰的史料分析与文本解读,呈现80年代诸多文学现场的风貌。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还原并分析了80年代中期的青年文学批评家的圈子,一批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家的名字,在当时已经登场:李陀、蔡翔、程德培、吴亮、陈思和、王晓明,等等。尤其是在1984年杭州会议前后,这段时间堪称新一代文学批评家集体亮相的关键时期,而与之相关的寻根文学思潮,也将中国当代文学推向了新的现代性思潮的高潮。当中国文学由伤痕式的简单的“暴露”“控诉”变得更有文化内倾与反思性,尤其是“向内转”之后,中国文学才逐渐具有了更加现代的风貌。

  可以看到,作者对80年代文学的文献掌握较多,因此才能做出比较详细的呈现与分析。比如,在谈到新写实小说时,作者注意到当时文坛对“新写实”命名的急切,这是很多观察者遗漏的细节——但是,这一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从文学圈子来说,给一个潮流命名关乎文学话语权的问题,命名的成功或者失语,其实都能呈现出话语权的流变。

  更重要的是,命名问题的背后,是文学思潮的重大变化——当80年代结束的时候,先锋思潮已经退潮,而现实主义有强势复苏之势,而当代文学也与此同时即将进入“无主潮”时代。因此,如何看待“新写实”的命名问题,其实很值得琢磨,对此,本书也注意到了“新写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视,这又与90年代的文学生态密切相关。

  在对上述问题的解读上,书中引用的史料大多来自经典的文学研究期刊:《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报》《钟山》《文学自由谈》,等等。当时的在场式批评,经过时光的淘洗,在今天就成了史料。本书呈现了比较扎实的史料功夫,通过对材料的筛选与解读,80年代文学中的一些思潮得到了更加清晰的复盘。

  关于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派”与“史料派”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重视史料而不怎么具备理论关照的“作家作品论”的路子,看起来有些老套,但如果做得扎实,是相当精彩的。而理论研究如果不能做得妥当,也容易出现“大炮打蚊子”式的尴尬结果——理论花样繁多,但不能用在合适的文本上,研究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失去了扎实的根基,更像是理论的“实验游戏”,而不是踏实的文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与抵牾》更加看重史料与文本分析,用的“新潮理论”并不多,但读起来却十分流畅,其实是把理论思维融入了文学研究,而不只是炫示理论的光芒。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尝试,当文学史研究返璞归真,未尝不能带来更多兴味。(西蒙)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