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守华
1951年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四周年,首都的文艺舞台异彩纷呈,佳作频出。8月1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三幕九场歌剧《长征》正式公演,该剧首次在舞台上展示伟大的长征壮举并且出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形象,一经推出,广受赞誉。
这部歌剧的创作阵容强大——导演:焦菊隐、刘郁民;作曲:贺绿汀、梁寒光、郑律成等;指挥:黎国荃、李德伦。毛主席由著名演员于是之扮演,英若诚、牛星丽、李翔等北京人艺话剧队的演员,也参与了演出。这部歌剧的编剧兼导演之一,是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伯钊。
七十年倏忽而过,尽管该剧的许多创作者已然故去,但歌剧《长征》不朽。李伯钊写就的创作心得,生动记录了艺术家们的心路历程,值得细细品味。
李伯钊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曾在中央苏区工作,并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她热爱文艺,参与创办了红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剧社,还创作、参演了许多歌舞节目,被誉为“赤色明星”。长征路上,她三过草地,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奔走于队伍前后,教红军指战员唱歌,鼓舞士气。她编写的《扩大红军歌》《两大主力会师歌》等,更是在红军队伍中广为流传。
李伯钊亲历了人民军队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红军是“具有革命理想、自觉的革命军队”“集体的利益,就是红军一切行动的准绳”,红军队伍“有着说不出来的那么好的一种人同人的关系和可爱的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伯钊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她要将长征搬上舞台。她开始有意记下长征途中的一些片断,从而为创作做前期准备,至于如何创作,尚无明确的想法。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文工团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并在1950年元旦正式改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是一个囊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剧院,由李伯钊担任院长。此时,李伯钊突然有了明确的想法,她要用歌剧的形式,将长征搬上舞台。
相较于话剧,歌剧的限制性更多,难度也更大,所以许多朋友都劝李伯钊写话剧,相对容易一些。可李伯钊认为,歌剧是戏剧艺术中最优美的一种形式,人民群众都喜爱,而长征本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动人而伟大的史诗,适合用诗、用歌来赞颂。此外,李伯钊也忘不了那些在苏区广为流传的歌曲:《兴国山歌》《铜钱歌》《竹片歌》《砍柴歌》……特别是在红军各方面军会合后,她听到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指战员也在唱《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解放歌》等中央苏区流行的歌曲,就更希望将这些歌曲在舞台上呈现出来了。
1950年7月,李伯钊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着手整理资料,为创作做准备,不过究竟应该怎么写,突出长征中的哪些史实,她仍不得要领。于是,她重读毛主席咏颂长征的诗篇,希望从中找到灵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诗篇中体现出来的雄浑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可以作为全剧的指导思想。
确定了贯穿全剧的主线,李伯钊又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既要歌颂长征中的英雄群体,又要强调毛主席在长征中的伟大,在舞台上展示伟人形象。考虑再三,她决定从毛主席出现的那一场写起,因为这一场的写作难度最大,关乎全剧的成败,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应该怎样表现毛主席的“用兵真如神”呢?李伯钊想起在长征路上,特别是每到斗争艰巨的紧要关头,红军指战员们常说“只要跟着毛主席,一切困难能度过,一切胜利有把握”。这句话增强了红军指战员的胜利信念,化作每个人心中高扬的胜利旗帜。
考虑再三,李伯钊确定以指挥红军强渡大渡河来表现毛主席的“用兵真如神”。剧情是:师长、政委陪同毛主席从山洞里走出来,毛主席先向准备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挥手致意,然后走上高坡。师长向毛主席报告河对岸的敌情以及我军的部署,表达夺取胜利的决心,毛主席听完,转过身注视十八勇士。十八勇士向毛主席庄严宣誓,毛主席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们,说:“同志们,祝你们成功!”十八勇士再次向毛主席敬礼,毅然出发,毛主席目送他们远去,大幕徐徐落下。
这一场,李伯钊反复修改,一共写了十七遍。为了在文本方面更加专业,李伯钊还专门去请教老舍和曹禺两位先生,她不止一次将剧本背给两位先生听,直到他们都说“成了”,李伯钊才放心。
但由谁来扮演毛主席呢?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在《我和于是之这一生》一书中,回顾了当时挑选演员的过程。于是之扮演话剧《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时,留有一张冲洗模糊的剧照,那宽宽的额头,猛一看与毛主席有点形似。经各方商议,确定由于是之扮演毛主席。剧中,毛主席在台上的时间和台词都不多,扮演者要着力表现伟人的气魄,可当时于是之只有二十几岁,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要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伟人风采,难度极大。扮演伟人,首先就要了解伟人的思想和精神,李伯钊拿来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几张毛主席的生活照和毛主席给她丈夫杨尚昆的信件的信封,还借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毛主席讲话录音的唱片,帮助于是之全方位体会角色。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军乐队到中南海演奏时,领导特意安排于是之随行,以便近距离观察毛主席,切身感受伟人风范。回来后,于是之深有感触地说:“都说毛主席气魄大,有分量,但这是概念,我觉得他的气魄大,主要表现在他总让人感觉是在想着一件更久远的大事情。他有一双凝视远方的眼睛。”
写长征中的英雄群体,对李伯钊来说并不难,那些红军指战员,无论是军团长、政委,还是司号员、担架员,她都非常熟悉;创作时,他们的面孔、声音、表情以及生活习惯,她都历历在目。但李伯钊也明白自己的短处,因为一直做文艺宣传工作,她对指挥作战、革命军事思想所知不多,甚至连怎么下作战命令都不知道,于是,她向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聂荣臻、萧华、陈锡联、李涛等同志请教,请他们作军事顾问。
在创作过程中,李伯钊用更多篇幅去写红军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战士,力图通过长征中富有历史意义的具体事件,让那些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树立在舞台上。因为太爱这些人物了,李伯钊甚至不受剧作法之类的束缚,不让敌人的丑相出现在舞台上,她说:“我专用来歌颂我喜爱的红色指战员的篇幅还不够呢!干吗挤篇幅去写那些面目狰狞的反动派呢?但是,我必得叫观众能看出场场有敌情,有战斗,对反动派有斗争的决心。我就这样把歌剧所有的篇幅专留给各色各样的红色长征英雄,和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了。”
这部歌剧从讨论全剧梗概、人物、结构,到完成剧本创作,李伯钊一直与于村、海啸两位同志合作。李伯钊完成初稿后,交给他们两人阅读、修改,最后再由李伯钊定稿。因为是歌剧,需要谱曲,于村和海啸的修改,使剧本结构更加紧凑,更为歌剧化,也更符合作曲者的要求。
1951年4月21日,歌剧《长征》建组,6月17日,剧组进行了第一次彩排。为了让这部歌剧更加完善,李伯钊还请彭真、聂荣臻、萧华、刘亚楼、胡乔木、李富春等领导同志观看彩排,提出修改建议。
8月1日,歌剧《长征》正式公演,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前来观看。演出大获成功,特别是当毛主席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掌声雷动。随后,该剧在青年宫剧场上演一个月,场场爆满,登记买票的观众竟有数万人。从9月起,演出地点改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一直持续到10月初,观众人数超过十万人。
尽管歌剧《长征》广受赞誉,观众的热情度极高,但李伯钊知道,这部歌剧从剧本到演出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她在《我怎样写〈长征〉》一文的文尾写道:“谨将这不十分成熟,尚还幼稚的长征歌剧,献给我党成立的三十周年纪念和亲爱的毛主席,献给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四周年纪念。”(刘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