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

来源:人民日报2021-08-17 0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小仪 舒莉莉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大地发生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父亲周立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聚焦土地改革运动,描写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队带领下,夺回土地、当家做主的故事。

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

  图为小说《暴风骤雨》封面。

  亲身参与并生动记录巨大变革

  《暴风骤雨》的创作,取材于周立波在东北从事土改工作的真实经历。在周立波前往东北前,我们的母亲林蓝已随土改工作队先期到达,夫妇二人相聚于当时的松江省元宝镇,也就是小说中元茂屯的原型地。关于元茂屯,小说开头的描写充满烟火气:“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轱辘滚动的声音,杂着赶车人的吆喝。”俨然一幅夏日乡景图。这段生动自然的描写,正是来源于周立波前去接林蓝的马车之行。几十年后,周立波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作诗纪念这次被写进作品中的寻亲之旅:“松花江上重逢日,握手言欢谊似山。”

  在东北期间,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土改工作。《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队长萧祥的生活原型,正是周立波自己。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和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土改前,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艰苦,有些人家只能吃橡子面和野菜,甚至穿不起裤子,条件略好的,一日三餐也只有苞米碎粒和咸菜。小说人物“赵光腚”也来自现实生活,而非作家的虚构。艰苦的条件加深了工作队与当地群众的感情联系,也巩固了土改工作的群众基础。

  经过半年不懈努力,当地土改工作接近尾声,周立波夫妇离开元宝镇,调往哈尔滨。林蓝提议,可以把参与土改工作的经历写成书,为后人呈现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社会变革,周立波欣然同意。由于写作不在事先计划之列,几个月的农村生活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但是周立波对土改工作记忆犹新,同事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亲身参与的农民生活更是不曾淡忘,火热的土改工作已经为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虽然如此,仅凭记忆描写这场巨大变革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周立波专程回到元宝镇,收集了3麻袋之多的材料。格外幸运的是,林蓝做了不少土改工作笔记,正好派上用场。小说中广为人们称道的《分马》的情节,就是基于这些日记材料创作出来的。

  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小说,周立波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一心扑在写作上,仅3个月就完成小说上部,于1947年12月起在《东北日报》连载。随后,他用6个月写出下部。一部生动反映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文学经典由此诞生。

  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再现时代壮举

  《暴风骤雨》重点描写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过程的跌宕起伏、艰辛复杂。土改工作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对元茂屯不识字的农民来说,任何新思想都必须通俗易懂,符合日常生活逻辑。工作队以满腔的热情和集体的智慧发动群众,让农民知晓自己的利益,清楚其中的道理,从而与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暴风骤雨》巧妙使用方言土语,文风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为这部严肃题材作品增添不少活泼泼的生命活力。如《分马》的故事讲述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过程,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逼真。老孙头性格可爱,有点自私,表面上说“还没定弦”,心里其实早已打定了主意,想挑走栗色小儿马,如愿以偿后,骑着马得意洋洋却摔到屁股,引得大家发笑。农会干部郭全海作为分马工作的带头人,领导力强,公平公正。他在分马前干练的陈述,既交代清楚了事情原委,又烘托出村民们急切的心情。分马后,300多户人家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有些失落。郭全海及时招呼积极分子说:“先进的要带动落后的,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落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当老王太太挑走本属于田家的沙栗儿马后,郭全海牵着自己的青骒马来到田家:“开春下了崽,马驹子归你。”

  小说中,蕴含着进步思想的现代词语,不着痕迹地融入人物对话,与当地方言结合得浑然一体,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土地还家”就是一个例子。书中,农民干部白玉山与妻子聊天,白大嫂子听不懂“剥削”一词,在她看来,“土地是地主家的财产”。在旧观念的束缚下,农民如何摆脱一直以来的穷苦生活?白玉山参加过工作队主办的党训班,用起了刚学到的新观念。他说:“土地也是穷人开荒斩草,开辟出来的”“房子、粮食、衣裳都是劳力造出来的”“咱们分地,是土地还家,就是这道理”。经过这样一番解释,白大嫂子终于认清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本质。

  小说语言质朴接地气,对背景、事件、人物的描摹缜密细致,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在读者眼中,白大嫂子真实可信,就是世世代代扎根土地、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缩影。而白玉山作为率先接受进步思想的农民代表,也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育”白大嫂子。他这番通俗的解释令人赞叹,艰涩的道理也可以用如此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劳动者树立新观念、获得思想武器的具体过程由此可见一斑。周立波充满激情地写道:土地改革就是要“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

  通俗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年东北的土改工作队中,《暴风骤雨》近乎人手一册,成为土改工作的必读书,对土改工作的推进起到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

  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

  源于周立波亲身经历的人物和故事,冒着热气来到读者面前,也润物无声地推动思想进步,这正是《暴风骤雨》超越一般写实作品之所在。

  经典的力量历久弥新。上世纪50年代,《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奖金数额非常可观。周立波和林蓝希望这笔奖金像《暴风骤雨》一样发挥更大作用,于是将其全部捐献给国家。最终,这笔捐款为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购买了数十万册苏联文学名著《普通一兵》,激励战士们英勇作战、夺取胜利。几十年后,有志愿军老兵把这本上过战场并被一直珍藏的书,回赠给周立波以示敬意和感谢。

  1956年,连环画《暴风骤雨》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生动的情节有了更直观的表现形式。之后,由袁阔成演绎的评书《暴风骤雨》,通过广播走进千家万户。上世纪60年代,由林蓝担任编剧、谢铁骊执导的电影《暴风骤雨》上映。演员们大都亲历土改工作,电影呈现出浓厚真实的生活气息,于洋饰演的肖祥队长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直至近年,《暴风骤雨》被改编为电视剧,让如今的观众走进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不会忘记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不会忘记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壮举——这些壮举值得后人不断回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讲师周小仪、舒莉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