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真实浓度:《他乡》与女性群像剧的新语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真实浓度:《他乡》与女性群像剧的新语法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8-19 09: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韩思琪

  随着去年《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热播,女性群像剧正成为继古装、偶像等热门类型外的“新贵”。无论是《北辙南辕》里五朵金花离地三千尺的悬浮“奋斗”,还是《我在他乡挺好的》里四姐妹“致郁系”的真实北漂生活,编剧都以刻画女性群像的打法来吸引观众眼球。

真实浓度:《他乡》与女性群像剧的新语法

  通过最近的几部作品可以发现,现代都市女性的叙事潮流已经从大女主的单打独斗转向了girls help girls的新话语。Girls help girls,其实正是“女性友谊”这样一个老命题的新解法,一如《飘》中的郝思嘉和白媚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和莱农,“女性的友谊”同样可以挪用男性叙事中的“士与知己”:她们不是彼此人生的装饰、炫耀的工具,也不仅是分享快乐的伙伴。

  对于国产剧而言,“女性的友谊”也包含了三种不同的解法。一种是“小时代式”:一个性转版的霸道总裁和她的女朋友,这一公式可以代入顾里(《小时代》),也可以代入安迪(《欢乐颂》),还可以代入尤珊珊(《北辙南辕》),只不过剧本将玛丽苏童话里从天而降的救世主换了一个性别而已,本质上仍然是有钱人有道德的陈旧叙事。

  另一种是“搞事业组”,以2020年热播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系列为代表。镜头聚焦女性的情感、婚姻,不仅是亲密关系里的撕扯推拉,还有她们如何在被打碎后重新将自己捡起来。她们的“坠落”被裹上了一层精英特权,因而故事难免带有一丝“爽”的质感:当你依赖他人,就会一塌糊涂,当你不顾一切,总会势如破竹。

  还有一种是《他乡》的尝试。相较于《北辙南辕》所招致的有关剧情悬浮、人物炫富的批评,《他乡》则被观众评价为过于真实、“破防了”,我们终于看到了国产剧里好久不见的普通人。她们生活的布景是真实的舞台,是地铁上的早高峰,是出租房里的生活,是不会被boss包办一切的职场;没有精装样板房或城中心的四合院,也没有大包大揽、给生活托底的好闺蜜,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都体现在了写实的情节中。

  镜头语言、叙事的流畅度、演员的演绎,这些故事内核之外形式层的“语言”不重要吗?影视作品必须给人以代入感吗?不能再描写云端之上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文艺作品“类型”或者说“题材”的意义正在于此,倘若女性群像剧标榜的是真实与生活,那么,自然要接受这一维度的考核:记录时代。一如职业剧会被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奇幻剧要给出瑰丽的想象,这是“类型”“题材”给予的许诺,因此,就务必要对观众的信任负责。

  群像剧的流行,一方面与国产剧量产的、饱受诟病的伪大女主已经过时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剧作方面便于观众代入有关,只不过,划分的标签不再是世纪初《粉红女郎》式的浪漫一派:结婚狂、万人迷、男人婆和哈妹,都市叙事嵌套的不是她们如何在都市中找寻真爱,而是质地坚硬灰扑扑的写实一派:“985废物”,小镇女孩,北漂一族……这些标签不够摩登,却典型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矛盾”,即面对极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年轻人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纠结。

  乔夕辰、纪南嘉、许言、胡晶晶,她们不是被“摆”在故事里的角色,而是从故事里“长”出来的真实的人。真实的浓度,才是《他乡》高口碑的来源。生活的容量是广阔的,质地丰富细腻,不会有标准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在这个意义上,女性题材剧的创作向前走了一步。

  当华丽转身、如有神助的“外挂”不复存在,《他乡》进一步靠近了现实,开始处理“不爽”这个命题。用“致郁”里的一些温暖色彩,在戏剧性与真实性之间找寻一种平衡,让人们有面对至暗时刻的勇气。这才是文艺作品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影视评论员 韩思琪)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