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西蒙
最近,新开的“莫言”微信公众号引起了文学圈内不少人的关注。经过媒体的报道,这一消息也被大众所知。打开莫言的公号,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基本都是“10万+”的阅读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过,此事也引起了舆论场上的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是否应该开公众号”以及“莫言是否真的能通过公众号与年轻人交流学习”。此外,由此引发的纯文学作家与民众的“对话”方式的思考,也颇为耐人寻味。
从诺奖得主的身份上看,莫言在获奖后基本没有利用荣誉“变现”,在前些年自媒体十分流行的时候,莫言也没有跟风开公众号。因此,如今莫言“试水”通过自媒体来跟网民交流,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试水”来得太晚了,甚至其“商业嗅觉”还不及很多作家同行。某些苛刻地认为诺奖得主不该开公众号的声音,其实未免有些偏激,这既不合情理,也不了解文化传播的常见现象。
虽然我们承认莫言开公众号的合理性,但其希望与年轻人交流学习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完成,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个交流的过程显然是需要双向互动的,不只是普通网民与读者通过阅读莫言的公众号来了解其作品与思想,莫言也可以从中获得“年轻人的想法”,对流行文化有更多了解。
从文学史讲,莫言的文学成长与辉煌之路,其实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保持了足够的“伴生关系”。从《透明的红萝卜》蜚声文坛开始,莫言与之后国内文学主潮保持了同频节奏,并能够在文学功底上高出同代作家。如果说《红高粱》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90年代之后的《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等作品就带有更强的长篇现实力度,这也与当时纯文学的潮流契合。虽然国内文学主潮的流变过程不为大众所了解,但通过莫言比较有时代感的书写,还是能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意味。
这些优点赋予莫言作品魅力的同时,也构成了某种程度的遗憾。这几乎是所有50后、60后作家的特点,他们在擅长书写乡土与民间的同时,面对城市与现代性的诸多症候,缺乏天然的生命体验,在文学上的呈现数量与深度也令人遗憾。因此,像莫言这样已经享誉海内外的老作家,能够通过公众号来跟更熟悉城市现代生活的“网络新生代”交流,无疑对开拓创作思维、增加写作灵感大有裨益。
莫言的年龄与资历在国内作家中当然算得上老前辈,但在获得诺奖的作家里算比较年轻的,还有很长的创作时间。从理论上讲,莫言创作比此前获奖作品更精彩的作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这需要他更好地捕捉现代性的进展与趋势,用新的时代经验反哺原来的文学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这个公众号能达到预期效果,它能引发的文学内外的正面效应,是不容小觑的,也是值得其他老作家参考与借鉴的。
其实,老作家也好,老牌纯文学期刊也罢,跟上时代的潮流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相当必要的。从世俗的层面说,这是对其经典效应的维系,可以进一步传播自己的作品与思想。从文学内部的层面看,这也是打破旧的文学思维藩篱的必由之路,从而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文学发展路径。
前不久《收获》杂志APP上线,在手机客户端上也能阅读老牌纯文学杂志,成为不少人关注的文坛大事。我们绝不能小看文学传播媒介与平台的改变,表面上看,好像只是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度,但长远来看,这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作家与文学编辑的“路子”。因为读者阅读方式转变,也会影响创作者的选题构思乃至写作风格。
其中有两个很典型的变化。首先是分段的方式,在传统的标准方式里,每个自然段前面都要空两格,每段之间没有空行。但是,出于公众号阅读界面的需要,绝大多数微信上的文章都是自然段开头不空格、每段之间空一行,这种分段方式虽然是为了网络用户阅读方便,但时间长了,很多创作者也会不自觉地将其视为写作的“标准格式”,反而开头空格的格式用得越来越少了。
再者,公众号上的文字多数简洁、清晰,排版、字体格式也相当讲究,这也会让创作者尽量避免冗长、缠绕的表达,更加照顾普通读者的感受。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实现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因此,莫言开设公众号,并非只意味着老作家的创新思维,我们还能看到文学内外的变化趋势,从文化传播学的层面上理解这些现象的深层意思。(黄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