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野猪渡河》:南洋雨林中的另类抗战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野猪渡河》:南洋雨林中的另类抗战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8-28 09: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好男

  小说《野猪渡河》讲述了南洋华人在二战期间的一段血泪史,同时将地方风物、灵异传说与宗教秘仪等元素融入其中,充斥着神秘的魔幻气息。文中刻意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线,这使得天马行空的幻想非但没有冲淡沉重的结局,反而叠加了一丝恐怖色彩。

《野猪渡河》:南洋雨林中的另类抗战史

小说《野猪渡河》封面

  一言以蔽之,《野猪渡河》是一本从开卷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读者全部感官神经的书。蔓延丛生的意象凭空编织起一片活色生香的砂拉越雨林,将所有主角与配角网罗其中。复仇、背叛、纵欲,人与动物共生共存又互相残杀。读者需艰难跋涉于烟霭盘旋的荒山僻岭与羊肠曲径,才有可能通向幽暗的历史深处。

  在选择此叙事风格的同时,作者也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此叠床架屋的意象堆砌是否有炫技之嫌?理解的关键在于,《野猪渡河》并非传统意义上站在某个族群或个体角度上书写历史伤痕的小说。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在地风景的一草一木,丰沛雨水滋养的万物生灵,共同将人从叙事的圣坛中心拉了下来。

  换言之,这是一部“多中心”或“无中心”的小说,同时也解释了书名希望表达的意思:野猪曾是猪芭村的原住民,一度以较为稳定的种群方式繁衍生息,却因为人类的拓殖被无情驱赶,成为无所皈依的林间走兽。“野猪渡河”象征着一种难以遏制、无法预知的冲撞力量,既张扬着凶猛的生命原初之力,又挑战着入侵者貌似牢不可破的权威。

  “渡河”是动物本能,同时意味着对既定秩序的反抗。张贵兴对中文语汇的爆破式使用,也意味着对读者的挑战:当万物之灵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野猪的狂涛怒蹄下被粉碎,人降格为弱肉强食的自然世界之普通一员,读者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万物的关系。这个蛮荒天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是遥远的边疆,但对张贵兴却是难以回避的原乡。

  特殊的文化背景与个人审美取向,共同决定了这本书浓墨重彩的自然风物描写,在此基础之上则是同样饱满的人物群像。《野猪渡河》采用了不断切换视点人物的写作手法,不同章节经由不同主人公进入故事,最大限度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与层次性。不同于主旋律战争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张贵兴笔下的猪芭村抵抗者们,就是一群被逼到生死存亡之际的普通人,既缺乏系统化领导抵抗的韬略与头脑,也并非为着共同目标被紧密捏合在一起的共同体,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颠覆。

  面对突然降临的战争,这些普通人被迫拿出赖以谋生的看家本领。作者无意于拔高这一行为,也没有赋予任何人主角光环。平心而论,书中的人物无法激发读者太多壮怀激烈的情感,读罢只觉意难平,但这正是作者希望实现的另类抗战书写,也是宏大革命叙事背面另一种叩问历史的可能。

  承认文化背景与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正视无名之辈身上的弱点与阴暗面,是尊重历史的先决条件。它无损于抵抗行为本身的正义与光荣,也令故事更细腻可感、真实可信。在书写死亡时,作者将白描用到了极致。在日军横行的三年八个月里,触目惊心的屠戮几乎令天地变色。张贵兴像手握手术刀的医生,不动感情地将历史的伤口一一呈示。枪决、枭首、断肢、剖腹,还有更多不忍卒读的凌辱虐杀。死亡来得普遍、急促而不加掩饰,描写越细致冷静,越令人头皮发冷,在这种强烈的视觉加心理冲击面前,已经不需要其他多余的煽情了。

  在直面战争的同时,张贵兴用贯穿全书的“面具”意象由实及虚,再次拓展了文本的深度。作为玩具的塑胶面具,被孩子当成恶作剧时的伪装,天狗、九尾狐、飞天人头……看似人畜无害的面具背后,潜藏着当地诡谲幽暗的神话传说。吊诡之处在于,孩子不甘日常生活的庸俗,纷纷戴上面具遮蔽身份,渴望借此加入神话谱系以获得超自然力量,却无一人可以成功。需要隐藏真实身份与不堪往事的人,无需面具仍可游走世间,比如朱大帝、小林二郎、爱蜜莉。童稚的烂漫藏在面具背后也还是童稚,最恐怖的不是面具上的神鬼,而是一个人就站在面前,你却不知道他/她的真实面目。“抓内鬼”作为故事暗线借面具这个意象延续到结尾,带出的真相出人意料,也让这本书多了一层浓重的推理色彩。

  这是一部拒绝迎合市场需求并自设门槛的严肃文学作品,繁复华丽的语言和时空错乱的叙事,给阅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难以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在语言与地域之外,故事的主题并未脱离入侵-抵抗的旧传统,反派的形象过于脸谱化,无法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历史的反思则是浅尝辄止。

  诸多不完美之处,显示了马华作家群在文学突围中面临的挑战:怎样既保留个体/群落特色,又不令鲜明的地缘特征成为噱头;如何处理国族认同与身份焦虑,在不被历史吞噬的同时介入新的现实。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条文学写作与现实生活双重意义上的荆棘之路,但荆棘之上必有王冠。(林好男)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