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水墨余韵 物哀悲愁

来源:文汇报2021-08-28 09: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浮世绘》 潘力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作者:乐丽君(艺术学博士、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讲师)

  一生痴绝处,游梦到京都。提及一衣带水的日本的文化艺术,人们总不免津津乐道于“浮世绘”里的活色生香和浮华人生。其实,浮世绘不仅是日本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点还在于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世俗生活画卷。《浮世绘》就拒绝了一幅高冷且遗世独立的阅读姿态,全景式再现了浮世绘的前世今生及名作大咖。日本国际浮世绘学会理事长小林忠教授称之为“中国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浮世绘的著作”。

  从《浮世绘》连接日本生活。从17世纪末开始,日本文化中心从古老的京都逐渐转移到幕府所在地江户,日本美术的特征亦自崇尚图案化的装饰意匠演化为以市井为舞台、以民生百态为题材的风俗描绘,浮世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江户时代,民族经济和文化得以空前繁荣,浮世绘描绘的正是这一时期普通百姓寻常巷陌的日常生活和民俗风情,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出现于1630年(宽永七年)间的《歌舞伎草子绘卷》的《吟闲集》中有诗,大意为: “浮世不过梦一场,何必如此认真,还是将眼前美好的瞬间化作永远的记忆吧。”诗歌反映出当时日本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风俗画应运而生。日本的市井到底有着怎样的风华?水墨余韵,又藏着怎样的物哀悲愁?在《浮世绘》一书里,作者援引了一幅17世纪前期的《洛中洛外图屏风》(舟木家藏本),屏风详细描绘了京都市区的景象,生动穿插民生百态包括诸色人等, “如同战乱的黑暗中耀眼的宝石箱”,是涂抹在“梦之浮世”上的一笔重彩,为后来浮世绘的出现拉开了序幕。

  从《浮世绘》照见日本历史。长时间阅读一本正统的《日本史》总让人觉得有些乏味。这部《浮世绘》可以说是一部日本江户时代的图史,图文并茂的方式正满足了当下小猪佩奇式的“社会人”的阅读旨趣。在日本发展史中, “宽政改革” “源平合战” “明治维新”等历史事件,在浮世绘所描绘的主题、服饰、风物甚至绘画样式的流变等,无一不是历史进程的对应物。 “文明开化绘”上的蒸汽火车、铁路、西式建筑等近代产物的出现,在《浮世绘》的画面上尽可一一辨析。当日本美术“漂洋过海”,浮世绘传至欧洲,所到之处皆引起轩然大波,从“日本趣味”到“日本主义”热潮,依据作品样式及历史内容串联起的日本文化史、经济史、日外交流史等,在《浮世绘》中更全面地反映出日本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图文述史的方式要比严肃的日本史著作更加符合大众语境的审美趣味,这也是潘力修订版的价值所在。

  从《浮世绘》通往日本艺术。尽管浮世绘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大和民族的“古老的甚至原始的社会结构与品性”以及普遍流露的“物哀”情绪、强烈的生命意识,却是潜行在浮世绘里最深刻的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铃木春信将逸士胸怀化成儿女风月,用丝绵比喻为雪;即便是歌川国芳塑造的魑魅魍魉也弥漫着森森的鬼怪邪气与媚气,从而呈现出丰富的质感。浮世绘的造型语言兼具中国绘画和西方美术的混合特征,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和色彩的装饰性,在叙事性方面既可以看到散点透视画面的恢弘气势,也可以捕捉到西洋绘画的光影表现和焦点透视技法的运用。作者在篇末说道,如果没有浮世绘的出现,日本美术无疑将大为减色。浮世绘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使其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