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争小说宏大叙事的奠基之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战争小说宏大叙事的奠基之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9-02 10: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元珂

  小说《红日》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最后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的史实为依据,以写沈振新军长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开阔的战争画面反映了解放战争的一个横断面和解放军所经历的历史性转变。小说从沈部在第二次涟水之战的失利写起,以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重点情节,其中穿插后方民众的支前活动和后方医院的生活,以及军人的爱情,使这部反映大规模战争的长篇小说较好地体现了军旅生活的丰富多彩。作者吴强(1910—1990)1938年加入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红日》是其代表作品。《红日》于195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1960年吴强、瞿白音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发表,1963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公映,在读者和观众中具有广泛影响。

  《红日》初版本(平装)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我的故乡山东沂南县西南山区,所以在诸多红色经典作品中,我对以这次战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日》情有独钟。

  我自小就在老人们的各种讲述中知道了孟良崮战役的情况。最早听老人们讲,我们村后的三角山当年就是一个阻击阵地,一个连打到最后,仅剩两个人成功突围。主攻和阻击战的残酷性,老百姓的支前热情和对子弟兵的热爱,国民党74师抵抗的激烈和最后失败,张灵甫牺牲的经过等,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坊间流传,我早已非常熟悉。

  1988年夏天,我在村部大院看过电影《红日》。这一年我12岁,并不知道这部影片改编自吴强的同名长篇小说。记忆最深刻的不是人物,而是敌我双方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和一波三折的战事经过。直到1998年,我才在大学校图书馆细读了原著,这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战争进程,而是对各种细节、场景,特别是对各类人物性格、言行、心理的刻画。其中,小说中的刘胜和张灵甫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就明白,《红日》是一部小说,是艺术品,不是历史本身,但它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的那种张力、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把控、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始终在我心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957年,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分精装和平装两种)。此后,作为红色经典或“十七年文学”经典中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备受不同时代读者喜爱和文学史家的特别关照。在过去60多年接受与传播史上,它也因对宏大战争场面的展现和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充分表达以及若干开创性的艺术实践,成为革命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文本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绕不开的“重镇”。

  《红日》是基于作者亲历和实际调查、采访基础上,经由艺术想象、虚构而最终生成的一部艺术品。它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作为书写对象的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陈毅、粟裕、张灵甫、李仙洲等双方高级将领,都乃实有;但从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班长到一般战士的人物形象,所讲述或描述的大量故事及细节,虽不乏原型或实事,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艺术虚构与加工的产物。事实上,吴强作为华东野战军某部负责文教与宣传的部队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当他全程亲历亲见三大战役的整个过程,后又以胜利者身份并以小说方式记录这段伟大历史进程时,其写作及其相关活动也就不再是个人之事,而是关乎一位作家在重大历史面前如何承担自己的使命。在此过程中,重述峥嵘岁月,塑造英雄群像,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以记录和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就必然成为贯穿《红日》创作始终的主调和主线,也是小说的价值所在。从实际效果来看,对宏大战争场景的描写,对各类军人形象的塑造,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表达以及对史诗品格的营构,不仅使得这部长篇小说成为“十七年文学”特别是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也因对一段军事史的文学书写而为“新中国”这一崭新国家形象提供了话语支撑。

  《红日》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时常被学者相提并论,一则因为两者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且都以大规模军事行动为背景,描写宏大战役、战事,在题材选择和主题上有很大相似性。二则因为二者都追求“史诗”品格。但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相对照,不难发现《红日》的独到之处。相比于《保卫延安》对工农兵文学理念和规范的高度契合,《红日》显得更有个性:它在战争场面外,注意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写了四对军人的爱情活动,比如对杨军与野战医院护士俞茜细腻情感的描写;它对张灵甫、张小甫等国民党将领并未一味贬低、丑化,而是力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写活了其在战争中思想和心态的变化过程;它并未回避沈振新、刘胜、石东根、杨军、秦守本等我军将领、基层单位指挥员或战士的思想或性格中的缺陷、弱点,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在描写部队遭遇挫折或干部战士遭遇伤亡时,作品的气氛低沉,忠于书中人物的情感真实,与彼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光明格调有别;在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上,它屡屡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而以大量笔墨描写战前战后从军长到士兵的思想、言行和心理,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小说层次。这些在今天看来,已是文学创作中无须多言的常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敢于突破固有的写作规范进行艺术创新,体现出作者的胆识和眼光,也是这部作品在今天依然焕发出艺术魅力的原因。

  《红日》常因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而备受好评。在人物塑造上,它侧重关注战争及在战争环境中的各色人,集中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对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形象塑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述方式上,小说依次以某人物为视点依托,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立体化叙述,从而使得小说结构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呈现方式上,作者的笔墨落在对大量场景、细节的描摹,追求以小见大、以少映多、以局部映现全局的实践,凸显了作品的独特性。在艺术格局上,作品全景式再现了战争的宏阔场面,叙述有气势,对战争和历史精神的宏观把握、表达有力度,初具史诗品格。

  作为现代军事题材小说,战争中的爱情话题,军人的英雄性和日常性,对战争的反思等,在《红日》中都有所涉及。它们作为军事文学在日后即将全面、深入展开的几个实践向度,已在《红日》中被作者关注到,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茹志鹃的《百合花》,到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再到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小说将《红日》中艺术创新进一步续写或放大后结出的文学硕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日》因在小说题材、格局、气度、主题、艺术方法等方面的开创性探索,堪称一部中国当代战争小说特别是宏大战争叙事的奠基之作。

  当然,《红日》也存在主题先行等局限,但它在今天依然备受关注并不断被阐发出新意,这再次表明,对一位优秀作家而言,对独立创造精神的坚守,对艺术性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的品质。

  战争是文学书写永恒的母题。然而,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战争文学经典相比,我国军事题材创作尚有不小的空间需要开拓,在理念与方法上亦需深入探索与实践。从这个角度看,64年前出版的《红日》已超越时代,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发展做出了示范和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