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行:两岸电影文化交流的破冰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李行:两岸电影文化交流的破冰者

来源:北京晚报2021-09-10 08: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韩志君

  “李行导演走了……”我正潜心忙着手头的剧本,突然收到台湾导演林清介的微信,他在第一时间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我。尽管我早已知道,李行导演身染重疴,至少已经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七八个年头,但听到这个噩耗仍然感到震惊,仍然不愿相信,仍然希望是个假消息。我竟给林导这样回信:“会是真的吗?请务必进一步核实,并速把准确消息告我。”心乱了,剧本写不下去,焦灼地等待消息。两个多小时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正式发出讣告,林清介导演也转来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关于为李行导演“设置简易灵堂,供亲友致意”的公告,我才明白这位当年最先打破两岸电影人交流的坚冰、毕生致力于华语电影的大师级导演,真的是离开我们孤独地上路了。这令我内心无比悲伤,无比疼痛。

  这位91岁的老人,是我们夫妇的忘年之交。我夫人在长春任职期间,曾长期兼管长春电影节的工作。由于长春电影节的定位是“世界华语电影的盛会”,因而李行导演是电影节的常客,他还曾几次应邀担任电影节评委,与我夫人相熟要比我早很多。直到后来,我随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代表团参加“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才有机会与李行导演相识,并逐渐相熟。

  记得我首次参加“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开幕的那天晚上,我刚步入餐厅,80岁高龄的李行导演便起身绕过许多餐桌,笑眯眯地走到我身边,轻声问:“你跟丽侬是一家吧?”我忙颔首,这时他便从身后抽出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送给我,然后与我紧紧相拥。他告诉我,曾在香港的电视台看过我的《篱笆、女人和狗》系列,叮嘱我一定要多写和多拍好作品。我望着这位儒雅的长者和他慈祥的面容,内心充满感动。

  此后,每逢元旦或春节,我总能收到老爷子从台北寄来的贺卡。与那些应景的应酬的贺卡不同,他一定要用他遒劲的字体亲笔为我写上许多勉励和祝福的话。每当我出版新书,或有新的电影作品面世,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就把书和影碟呈送给他,请他指教。

  几十年来,台湾电影界虽涌现出不少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但李行导演“龙头老大”的地位仍无可争议。也许,我们内地的很多观众还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但只要一提《小城故事》和《原乡人》这两首由邓丽君为他的同名电影演唱的主题曲,相信一定有很多观众朋友都耳熟能详。当年,这可是风靡华人世界的流行歌儿啊!

  在艺术创作上,李行导演不愧是个多面手。他当过演员,曾在《桃花扇》《辛亥革命》《汉宫春秋》《匪窟》《偷渡》《边城曲》等近20部话剧和《马车夫之恋》《没有女人的地方》等十余部电影中饰演过重要角色,还执导了《夏雪》《旧情难忘》等多部舞台剧。当然,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还是在电影导演方面。他一生拍了40多部电影,这还不包括他担任监制、摄影师和副导演的近20部作品。甄珍、林凤娇、秦汉、秦祥林、钟镇涛等耀眼的明星,都曾聚合于他的麾下。从1964年开始,他陆续把《婉君表妹》《哑女情深》等8部琼瑶的小说搬上银幕,可以说琼瑶影视剧的辉煌时代是由他开创的。作为台湾地区的著名大导,很多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都被他收入囊中,并于1995年获“终生成就奖”。

  李行导演在创作中坚定地奉行“健康的写实主义”原则,对台湾传统商业电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华而不实和“娱乐至死”的倾向进行了勇敢的反叛,他悉心探索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以平实的叙事手法,质朴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泼墨写意,格外认真地书写着中国历史、中国美学,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故事。纵观他的作品,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非常突出。电影《蚵女》讲述的是养牡蛎的少女阿兰的人生悲欢,《养鸭人家》表现的是养鸭能手林再田与养女小月不寻常的命运,《秋决》挖掘了一位被判死刑的年轻人复杂的心路历程,《汪洋中的一条船》写的是患有先天双脚畸形的残疾人郑丰喜的坎坷生活道路。尽管《早安台北》取材于都市生活,但镜头语言依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把当代人精神的贫困、人生的无奈表现得非常细腻。有评论者称:“李行导演的大多数作品总是充满温暖的人情人性,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乡土气息,二是质朴的人情味和传统的伦理观,三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觉得这是相当中肯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行导演的艺术创作活动影响了台湾几代人,他创造了台湾电影史上的五个“第一”:他1963年执导电影《蚵女》,首次使用柯达彩色胶片,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剧情长片;他的电影作品获奖之多至今无人可比,是台湾电影史上第一人;他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是第一部在大陆发行的台湾影片;他于1991年正式率团参加金鸡百花奖活动,是台湾电影界第一次参加大陆影展;他作为台湾“蓝营”中电影人的主将,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为两岸电影人的友好交流殚精竭虑,在1992年便与大陆导演谢铁骊、谢晋、吴贻弓、谢飞、滕文骥、郑洞天,香港导演吴思远等共同开创“第一届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他曾亲口对我说过:“两岸电影导演的交流活动要比两岸三通早得多。我们电影导演是最早打破坚冰、实现两岸三通的。”李行导演所创造的这五个“第一”,牢固地确立了他在台湾电影史上的地位。

  他是大牌导演,待人接物却从来不摆,不装,总是平易近人。2007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组团去台湾,李行导演亲自引领我们去造访他从事电影事业的发祥地——彰化鹿港小镇。五十多年前,年轻的李行曾在那里拍摄了他的导演处女作《蚵女》,此后又先后在那里拍摄了《小城故事》和《汪洋里的一条船》等多部名片。鹿港,一座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小镇,商铺和民宅门前的对联清一色都是手写的毛笔字,与我们常见的那种统一印刷的千篇一律的赝品完全不是一种感觉,为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在小镇上,我特意与李行导演同行。他兴致勃勃为我一一介绍他曾经的外景地,还有他用过的道具等,讲他拍摄中难忘的趣事,说到高兴处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哪里像一个80岁的老者,分明是歌楼听雨一少年。

  就是那一次,在我们行将离开台湾的时候,李行导演在欢送酒会上有一席特别动情的讲话。他说:“我老了,身体也弱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参加海峡两岸的电影导演会,但我希望研讨会能永远办下去。也许,我再也拍不动电影了,但我更多地寄希望于你们在座的各位,愿你们都不断有好的作品面世……”我清楚记得,他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泪光在眼中闪烁。

  我与老人家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香港,还是在“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上。这位耄耋老人拄着手杖如期与会。他瘦了,背也微驼,面容略显苍白,但仍精神矍铄。在闭幕酒会上,他竟又发了一次少年狂,豪迈地宣布:“我要争取在100岁那年仍参加海峡两岸的电影导演会!”

  可惜,海峡两岸风云突变,几代电影人共同坚持了近30年的“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也暂时停摆。我知道,作为两岸电影文化交流的破冰者、前行者和尽力推动者,这一定是李行导演心中最大的憾事。

  如今,老人家离开我们驾鹤远去了,他的一生都心系华语电影,晚年重病中,直至灵魂与躯体分离,一直担任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会长。为使“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研讨会”不致夭折,多次抱病奔波于台北与北京之间。据台湾的导演朋友对我说,他于生命之火将熄时仍念念不忘想将一部题为《跪在火烫的石板上》的作品搬上银幕,可惜未能如愿。他曾内心极为悲凉地说:“我今生今世怕是拍不了了,请一定要在我的墓碑前刻上——‘《跪在火烫的石板上》在筹备中……’”得是多么钟爱电影的人,才能为自己拟出这样的墓志铭啊!

  李行,一位我在内心深处格外尊崇的导演,一位我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善良、儒雅的长者,您颀长的身躯虽殁,却用自己的作品与言行在身后矗立起一座丰碑!我们会记住您,记住您的音容笑貌和您的作品,无论时光还是流水,任凭什么都难以冲淡这深深的记忆……(韩志君(导演))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