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生命短长,不掩光彩

来源:大众日报2021-09-15 09: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国鹏

  故宫博物院、东方演艺集团等联合打造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8月下旬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天,反响热烈,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6分,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接下来将展开全国巡演,济南、青岛都在巡演之列,青岛大剧院的演出档期已经确定,计划10月29日、30日各演一场。

  《只此青绿》的创意取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作品《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为绢本设色长卷,长达1191.5厘米,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

  穿过岁月的千回百转,陶醉于舞蹈、绘画、山水、游观之美的背后,还有许多有意味的故事值得追寻。比如,《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他创作此画时才18岁,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令人不禁遐想,如果天假其年,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还会有何等佳作奇作,又会何等惊人惊世?英年早逝,不坠其名,凭借一幅画“独步千载”,也算是给他一份长久的慰藉。

  并非每个人都能经受住岁月淘洗,也并非每个人都会被历史公平对待。尤其是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的青年才俊,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身后事只能任人评说,“身后名”则更是载沉载浮,或褒或贬,往往只能归于时运了。

  战国时的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游说各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声名显于一时。去世后却受到许多贬损。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苏秦作传,“列其行事,次其时序”,目的之一是“毋令独蒙恶声焉”,因为他认为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在为张仪作传时,司马迁又专门评论,“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此处揭示了苏秦“蒙恶声”的另一个原因。苏秦早逝,张仪为了成就自己的连横之计,故意到处贬低苏秦的合纵之策。如此种种,苏秦一度声名狼藉。但是,苏秦的历史功绩毕竟实而非虚,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渐回客观。

  唐代有位李观,诗文名重一时。李观小韩愈一岁,两人同为贞元八年进士。韩愈称赞李观“文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以韩愈在文坛的名气与地位,评价如此之高,足可见李观文学造诣之高。可惜的是,李观年仅29岁就去世了。世人对李观的评价,慢慢呈现出下降之势。

  按宰相陆希声的说法,贞元年间,文才特别高妙的有两人,即李观、韩愈,“始元宾(李观字)举进士,其文称居退之之右。及元宾死,退之之文日益高。今之言文章,元宾反出退之之下。论者以元宾早世,其文未极;退之穷老不休,故能卒擅其名。予以为不然。”陆希声之所以“以为不然”,是认为李观、韩愈“所得不同,不可以相上下者”。他进一步阐释,“文以理为本,而辞、质在所尚,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退之尚于质,故理胜其辞。”显然,陆希声认为,李观、韩愈各有特点,创作个性不一样,正因此,“退之虽穷老不休,终不能为元宾之辞;假使元宾后退之之死,亦不能及退之之质”,两个人的文学成就不会因为岁数长短有所改变。

  陆希声并未对李观、韩愈进行简单的褒贬,尤其没有因为李观早逝就作出不利的评价,持论相对公允。事实上,在唐代及后世,韩愈影响远远大于李观,核心因素并非较李观去世更晚,的的确确在于文学上的贡献。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主张“文以载道”,苏东坡都盛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之名,名符其实,不关其他。

  郭德纲曾讲过一个段子: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你把那仨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这个包袱甩出来,台下无不会心一笑。显然,郭德纲这么说,绝非强调艺术高低与岁数大小的正面关联,而是讽刺相声领域的某些乱象。有些所谓的艺术家,在专业上其实并无多少造诣,仅仅因为年龄大辈分高,熬成了“著名艺术家”,在行业内指点江山。这样的“著名艺术家”再多,活得岁数再大,对相声艺术又有多大帮助呢?

  若再活成了“拦路虎”“绊脚石”,去世以后,街坊邻居哭成一片,“多好的人啊,死晚了!”这样的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回到《只此青绿》和《千里江山图》。王希孟虽然去世早,一幅出色的《千里江山图》足以让他流芳百世。《只此青绿》拿来改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从这个例子观察,历史对文学和艺术家们还是靠谱的。人生苦短,更须快马加鞭,多写点能留下的好作品。否则,活得再久,写得再勤,用孔夫子的话说,“虽多,亦奚以为?”(于国鹏)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间令》:古装爱情探案剧的破局与阻滞

  • 闫 伟:“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