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话剧《红楼梦》,把中国式留白刻入话剧年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话剧《红楼梦》,把中国式留白刻入话剧年轮

来源:解放日报2021-09-16 09: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方家骏

  当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跃然舞台时,它是被充分戏曲化了的。之后与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乃至绘本,都基本没有脱离这个范畴。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约定俗成,视其为标准化的“古典神韵”,戏曲化的宝黛形象深入人心,被奉为经典。今天,当现代戏剧再一次来演绎这部皇皇巨著时,事实上,它面临着两大“遵循”:一是尊重原著,二是尊重已然深植于人心的人物经典形象。从这一点看,话剧《红楼梦》的当代呈现充满了勇气。

  编剧喻荣军用十余年时间酝酿话剧版《红楼梦》,其间,经历的是一场浩大的选择与舍弃的战争。只是在最后成稿的数年里,“综合、浓缩、重组”的创作定位才比较清晰。用编剧自己的话说:像是从水底下提起篮子,流沙淘尽,最后剩在篮子里的筋骨,就是我所需要的结构和内容。

  如果说,综合、浓缩、重组是编剧面对宏大完整、浑然天成的原著所作出的明智选择,那么,“留白”则是导演曹艳对“六字定位”的补充,它为编剧实现理想中的戏剧境界提供了一条通达的路径,而两者间又是熨帖、般配的,无须刻意去做理念缝隙的衔接。

  把想象力扩张到无限

  走进话剧大厦里的剧场,眼前的这座“红楼宇宙”,只是一个被三面白墙围合的戏剧环境——这就是繁盛如树的《红楼梦》,阆苑琼楼的大观园,兴衰聚散的荣国府?观众对极简的舞台装置充满好奇。进而观众发现,轮番登场的红楼人物也都通体素缟,偶有飞红点翠,也只是“无垢”底版上的一抹欢脱、跳跃,仿佛苍白生命中的微弱灵光。从舞台灯光骤亮的一刻起,一个借助经验而生成的意象,便在观众心里落实,那就是曹雪芹在小说第五回便“剧透”的命运归宿——“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危机的终极状态以满眼皆白来呈现,充满隐喻,也决定了话剧《红楼梦》的美学定位,它与整部剧的戏剧走向、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且贯通始终。

  渐渐,观众意识到,舞台上的白色是那样通透,把想象力扩张到无限。眼前虽然没有亭台水榭、花团锦簇,不提供“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但随着情节的铺展,人性冲撞、悲喜交合一波波涌来,“无画”之处皆有妙境,“无物”之中观剧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人物本身。露重、云暗,荷残、风冷,与情绪有关的自然风物,无须借助视觉提示,一切都自觉地在“三度空间”生成,观众甚至有理由相信,内心感悟到的要比以假乱真的视觉提示更为丰满,它根据不同的观剧感受滋生或被淘汰,更贴合自身的情感需求。剧中“游春”“赏月”两段戏,舞台陈设相对饱满,而这种出现得颇为突兀的清风明月,或者说刻意营造的空间壅塞,恰恰是被用来衬托虚浮和不真实的。在整体美学布局下,什么是观众眼里的真实,什么是一派虚假繁华,此时导演已经能够较为自信地来调派这一切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部戏剧从文本到舞台呈现,最后由观众参与完成的三度创作,这是一个完整的、理想的创作链。而常常被认为“无色”的白色,则以其在三度空间强大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为三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这是编剧、导演刻意所为,也可以说是意外惊喜。喻荣军说,“站在半空中对《红楼梦》进行一次重新打量”,而真正帮助他完成这样一次“重新打量”的,则是参与其中的观众。

  “无物”中的时空切换

  我们所说的“留白”,当然不只是视觉感受上的空灵和纯净,它更体现在对时间、空间给出的自由度。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留白”滋养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诗词、绘画和戏曲。自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与梅兰芳结缘,戏剧和戏曲的天然鸿沟似不复存在。布莱希特在描述梅兰芳表演《打渔杀家》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舞台上并没有小船,她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但能看到水流越来越湍急,之后,她来到河湾……”他从中国戏曲的发现中归结出一套演剧理论,并将之付诸实践。今天,中国话剧站在丰饶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更有理由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话剧《红楼梦》,喻荣军坦言:打破线性叙事,让时空随时交汇,演员可以跳出跳进,打量和评判人物,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讲故事的方式,它让演员更加“间离”,故事更加简洁立体,这是中国传统戏曲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话剧《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运用了“间离”概念以及中国戏曲虚拟、程式、综合三大“法宝”,使叙事空间和时空切换获得了很大的自由,有时只是一个转身,就改变了时空设定,在客观限制中扩充了情节容量和情感张力。我所指的“放松”是在一个既定理念下信手拈来的那种状态,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追求更加强烈或极致的戏剧效果。因为这是一群现代戏剧人,他们对每一个手段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如何去接近理想的戏剧境界,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剧中“结社吟诗”一段瞬间切割出三个空间,却并不让人感觉牵强:一边是“海棠诗社”众姑娘欢脱的模样;一边是贾宝玉目睹繁花盛景,对“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深深忧虑;另一个空间,打破时空连接,让林黛玉吟出“花飞花谢花满天”的诗句,既体现了独立的人格,也与宝玉此时此刻抽离出规定情境的状态形成照应。作为该剧上部的收尾,《葬花吟》为该剧下部人物冲突的全面展开作了很好的牵引和铺垫。

  下部中宝钗在诗社扑蝶的场景再现,那已经是宝玉眼里不可挽留的过去时。随即,姐妹们进入第二个空间,泣诉自己相继离去的原因。宝玉眼睁睁看着众姑娘四下离散,她们曾经坐过的绣凳一个个被撤走,他试图从小厮们手里夺回那些绣凳,但终是抵不住“盛极而衰”的谶言。宝玉撕心裂肺地抢夺绣凳所形成的戏剧高潮,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而三个空间形成的复调式叙事有效带动了这一情绪的生发。

  类似简洁而到位的处理很多。以“留白”为手段,以“空白”为载体,从而渲染出浓烈的情感色彩,是话剧《红楼梦》重要的艺术特征。不得不说,倘若把一切放在一个写实的戏剧环境中,许多精妙的艺术处理恐怕是不能成立的。

  向传统戏曲借力

  在我看来,传统戏曲带给话剧《红楼梦》的不仅仅是启示,而是更深程度的介入和借力。例如,戏曲中惯用的“背供”,为剧中大量旁白、内心独白提供了切实的表演依据,也彻底打开了表演界限。有时,角色瞬间抽离,成为进入“背供”状态的“解说人”,甚至为编剧代言,这是从戏曲中汲取的养分。再如,早先服务于“勾栏”演出环境的“检场”,成为一部无场次话剧的重要连接,被处理得格外娴熟且有仪式感,在观众心里,传统戏曲表演形态和古典意蕴之间自然而然形成了勾连。剧中演员温阳分饰刘姥姥和周瑞家的两个角色,充分吸收了戏曲塑造人物的手段,以风格化肢体语言来张扬个性特征,戏曲“花梆步”和民间舞的“颠步”“碎步”交汇运用,十分传神。导演认为,《红楼梦》有其年代对人物的特殊要求,借助传统戏曲乃至现代舞,有助于演员在神韵、仪态上进入状态。客观地说,在这部剧里,我并没有看到现代舞元素,演员们主要还是比较充分地汲取了戏曲表演的精华。柳湘莲、尤三姐的“鸳鸯剑”直接运用了戏曲身段,最后表达悲悯情怀的吟唱,也融入了戏曲声腔,对于柳湘莲这样一个人物,这些都显得颇为贴切,没有违和感。

  有必要提一下贾宝玉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山。之前看过他在多部剧中饰演的角色,最近一次是舞台剧《浪潮》中的殷夫。总体来说,这是位表演状态相对冷静的演员。在这一次贾宝玉的角色创造中,他对内心外化所作出的适应性调适显得颇有成效,通过有意识扩大表演幅度,呈现出一个少年感满满的贾宝玉,令人耳目一新。我以为,这是受了戏曲表演方法的影响和启发。确切地说,在这一人物身上,并没有明显的戏曲身段的痕迹,但内在意识与戏曲表演方式是相通的。戏曲的韵律感通过表演节奏输送出来,是话剧演绎古典人物的一种良好状态。

  作为一部演出时长六小时的“长剧”,话剧《红楼梦》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当下的“长剧”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所展现的历史跨度,决定了其戏剧容量;有些则由于辐射面广,人物众多,戏剧结构复杂,甚至是串联起多个故事,必须有足够时间,让观众一步步接近故事的核心,如长达八小时的《如梦之梦》;有些剧着意于戏剧样式的改变,追求人物心理的深度描摹,甚至以非常规的舞台节奏来实现这一目的——看似模拟生活真实,实际意图是放大人物心理动作,以“慢进”方式,携领观众深窥心灵的真相,如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话剧《酗酒者莫非》《狂人日记》。无论哪一种类型,铺排“长剧”应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前提,否则就是戏剧游戏,而不是戏剧。改编自章回小说的话剧《红楼梦》,从整体格局和样貌来看,我以为,它更接近戏曲的连台本戏。核心故事清晰,情感一波三折,悬念充分,上下连缀形成了递进式的戏剧高潮,这些特征都与连台本戏必须具备的要素相吻合。

  “长剧”作为一种新的演艺形态,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青睐。从这一点来看,话剧《红楼梦》这部古典题材的当代戏剧,带有一层时尚的意味。在古典名著阅读处于尴尬境地的今天,话剧《红楼梦》的出现,当是一件好事。(方家骏)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