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张桐:身为演员我不敢胡言 更不敢乱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张桐:身为演员我不敢胡言 更不敢乱言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10-02 10: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郭佳

  张桐因在《觉醒年代》中扮演李大钊而走红,近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戴着眼镜出现在国家大剧院后台的张桐,又瘦了。同时演着两部话剧,对于职业话剧演员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拿下的,更何况此前几乎没有演过话剧的他。

  今年6月庆祝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问张桐:“你忙什么呢?10月份有什么计划吗?”张桐说:“我正在演一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田沁鑫说:“你演话剧,那太好了,我也有一个话剧,你要不要参与下?剧名是《直播开国大典》。”张桐说:“可以的,只要时间不撞上。”就是这样一个缘起,张桐成为了国家大剧院和国家话剧院联手创排的《直播开国大典》的特邀演员。

  《直播开国大典》于10月1日至7日上演。

  一个话剧“小白”接下了“天字号”的任务

  今年8月,因为疫情暂缓了一段时间的《直播开国大典》终于启动,田沁鑫给张桐打了电话,当听说演出定在今年10月1日时,张桐担心会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间撞上。不过田沁鑫说,“不怕,你和吴樾两人换着演。”在《直播开国大典》的发布会上,张桐用“燃”来形容这个剧本:“我接触的话剧不多,是以观众的视角来看这个剧本的,看完以后真是热血沸腾。”

  发布会在国家话剧院的宁郡王府举行,与其说张桐的发言给人印象很深,不如说是他的自信与谦恭让他脱颖而出。深知这是国话的主场,他作为一个特邀演员既不喧宾夺主,又带着自信参与其间,表达了自己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天字号”院团创作的“天字号”作品的荣幸,那一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虽然张桐没怎么演过话剧,但实力会说话。

  虽然9月30日的彩排以及十一期间的前四场演出都不是由张桐出演,但他口中的“燃”却直观可感。在张桐看来,“剧本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在说通常意义上的开国大典本身,而是从那次历史事件转到了幕后,讲的是如何完成转播开国大典的这群人的故事。再配上时间的紧迫性,还有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很好看。更重要的是,这是田沁鑫导演的作品,我排除万难也要来参与。虽说我目前还不是一个话剧演员,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能错过。”

  从《伟大征程》到《直播开国大典》,田沁鑫在张桐眼中就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惫的领军或是元帅,“我就没见她累过,而且我们也知道她的工作不仅仅是话剧,还有歌剧,甚至央视的综艺《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等,很多细节都需要她来定调把关。这样的精力也是最让我钦佩的。”张桐说,他是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在观察和学习:“话剧这一行业对我而言是相对陌生的,有机会我会经常跟田导以及其他演员去探讨取经,在排练场常常问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讲,跟着田导排戏更像是一个学生回炉的过程。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我有多大胆子一口气接两部话剧? 纯属撞上了

  张桐曾在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攻读,后去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读硕士,回国后踏踏实实拍影视,不温不火不着急,直到《觉醒年代》,一个不“似”李大钊又“似”李大钊的表演让他一跃而起,不过此时的他依然不着急,甚至一口气演了两部话剧,堪称爆红之后的“逆行者”。

  在艺术家云集的国话排练厅,张桐更是带着话剧“小白”和理工男的求真心态,不放弃任何一个“不明白”。从话剧的体现形式,到影视演员如何切换到话剧表演的台词分寸感,他每天都在问、每天都在学,即便是到了合成阶段,他还在请教青年艺术家吴彼,在舞台上是不是气声说话会不太好?吴彼告诉他,只要观众能听清听懂就不是问题,不过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仅要和二排的观众交流,还要和二楼的观众交流。在张桐看来,“话剧和影视这两个行业的切换真的是有一些技巧需要探讨和弥补。”

  至于接连接下两部话剧的“气魄”,张桐称是纯属撞上了,“我有多大胆子一口气接两部话剧?真的就是巧合。田院(田沁鑫院长)的邀约、这部戏的题材以及演出的时间,说实话真的是过这村没这店了。这次你张桐不演,下一次机遇凑巧是什么时候,可真不一定了。我是贪心,我不是有勇气。前段时间我还在想,《北京法源寺》我特别喜欢,那部戏排完之后,好像田院一直在忙别的,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再去排一部话剧。所以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能抓住这个和田院以及国话的老师们取经的机会,我不能让这个机会溜走,不管演得怎么样,一定要来试一下。”

  《直播开国大典》的机遇张桐妥妥地抓住了,不过生活中,张桐称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懒的人,但能够提高自己和优秀的导表演老师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这种机遇我是一定要抓住的。陶虹姐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在话剧舞台上学习一些、吸纳一些,然后去影视上,释放一些、输出一些,对于自己而言像是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那么这个回炉的过程你要进哪个炉,走什么样的路,可能需要自己甄别一下。对于《直播开国大典》这样的戏,我想是任何一个演员都不会放过的机会。”

  话剧排练反复推翻重建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从《伟大征程》到《直播开国大典》,田沁鑫在话剧舞台上尝试运用即时拍摄的技术。在《直播开国大典》的舞台上,四台摄像机清晰捕捉着演员的细部表情,将其实时传递给观众。张桐说自己没在话剧舞台上见到过这种技术的应用,一边演着话剧,一边摄像机会上来捕捉一些细节,通过投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其实田院在《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里已经开始慢慢尝试这种技术的应用了,就话剧舞台而言,距离决定了这种观演关系,观众无法看到更多细节,但是如果加入了即时拍摄的手段,观众就可以捕捉到剧情里的一些细节,同时也会丰富话剧的视听手段。话剧就是演给观众的,如何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剧情,理解故事,运用不破坏其整体性的一种传播手段,这种新形式我倒觉得是蛮有意思的。”

  题材和形式的探索,也决定了每天的排练都是新的。张桐说:“我们的排练基本上就是一个推翻重建的过程。我们最早是在宁郡王府排练,大伙排得热火朝天,每天都到很晚,已经把整个故事框架都排完了。但是进了剧场之后,发现很多都用不上,基本上是推翻重建,除了台词,所有的灯光调度以及视听手段,都要配合剧场再重新构建一次,相当于又重新排了一个戏,过程中做出了无数的版本。”

  不过张桐表示,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的,“它确实是一种折磨,我们之前已经相对习惯的调度,突然之间就要否定重来,之前的完全推翻了,但其实之前的付出也算是一种脑力劳动,是投入了情感进去,然后就扔掉了。不过通过排练的推进,我逐渐明白了这个推翻的过程其实是在寻找最适合这个剧场的表达,痛是一定有的,要动脑子也累心,但最后留下的东西也确实能让你感受到快乐,毕竟这个东西是值得见观众的。”

  基本上每天都是一身鸡皮疙瘩,每场都好看

  从发布会时的“燃”,到剧场合成,高强度的排练不仅没有消磨掉张桐对这个戏的冲动,反而更加浓烈了。“如果现在再让我评价这个戏,我会说更燃了,基本上每天都是一身鸡皮疙瘩。每一场都好看,经过打磨后,觉得更加紧凑结实了。”

  张桐在剧中的角色卢海宇,是新华广播电台的总工程师,“从性格上解读,他算是一个幕后英雄,但其实剧中描写的这个群体都是幕后英雄,他们只是工种和职务不同。作为工程师,他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技术问题,如何在技术上和设备上完成对开国大典的转播,这些压力就全都落在了工程师的肩上。同时他又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他自己的技术能力不够,必须依靠老同学,当然他这个老同学又曾经为国民党工作,而且当时已经知道在新华广播电台里潜伏着一个特务,但是这个特务是谁,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在这种矛盾之中,既要探明对方,又要保证任务,同时又要拿一个不确定的东西去打保票,他的抉择就出现了矛盾。是保任务还是保安全,是选择相信你,还是相信我自己,这些都是矛盾。但其实最后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就是不负国家使命,这就是这群人所肩负的天字号任务,我觉得过程蛮艰难的。”

  卢海宇这个人物是否有原型,张桐解释道:“他没有一个单一的原型,他是很多人的集合,算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剧中的卢海宇北大毕业,早期投身革命,生活中的张桐,也是南开理工科出身,自己和角色有着近似的学历背景,在他看来,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比较“认死理儿”。“我必须要以自己的性格理解去诠释这个人物,你自己对什么比较在乎,对什么又不在乎,从这个角度说,角色是脱离不了我的。但就境界和品质,我离这群英雄还差得很远,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认识,我们也有责任告诉观众,曾经有这么一群鲜活的人,一群生动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但是他们在国家利益、在人民利益面前,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完成一个崇高的任务。”

  对于李大钊和卢海宇两个角色,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李大钊到卢海宇,张桐称自己对他们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不知道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会怎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像那些英雄一样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我不敢去做这个假设。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付出。其实作为一个演员,我们虽然没有深处大时代背景下的那种选择与担当,但我们做的也是一个传承的工作,不让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当代的人忘记曾经有那么一群鲜活的人,为了共和国奉献付出过,演员其实也是一个载体,需要通过自己的角色去传递这种使命光荣。”

  如果说卢海宇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对于演员而言还有一些创作的空间,那么李大钊则是一个极难通过表演被认可的角色,在张桐看来,所谓角色讨不讨巧,取决于当事人自己。“比如角色是一个空白的本子,而笔就握在我的手里,我可以写下一段文字去给其他人看,同时也可以擦掉重新写上文字。既然我有了写下文字的机会,我就清醒地认识到它是将来有可能给别人看、有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就要为我写下来的东西去负责,我并不想有朝一日我的后人指着我的鼻子,说当初你曾经演过一个角色愚弄我、嘲笑我。所以我对于角色一直是谦卑的,这可能是我自己本人性格的原因,我参演的每一部剧,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可能没把有些人物演得很好,但是我尽力去承载一些值得传承的东西。打小父母就告诉我,张桐你不许说瞎话骗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于演员而言,言行也包括你的角色所传递的精神内容,因此面对观众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的表演、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不敢胡言,更不敢乱言。”

  无论是李大钊,还是卢海宇,在张桐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为了国家去做点什么。“人性相通,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发现英雄,可以发现文人志士,也可以发现小人,拉开每个人思想境界的无非就是人的欲望的排列组合。欲望每个人都有,我想吃东西,我想赚钱,我想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我想为国家做点事,我们都是由此出发去决定我们的行为。虽说时代不同,但人性种子的大体逻辑没有变。我要扮演他,我就要去认识他,这是浅层逻辑,更深层次的逻辑是演员又是很奇怪的,每扮演完一个人物,或多或少都会在点点滴滴吸纳这个人物身上的种子,转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这并不是说我演完大钊先生,就会保留人家身上的某些可贵品质,我差得实在是太远。但是我知道有那么一群先贤曾经以这样的方式付出过,我会想要去靠近,像大钊先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的金句,我也会记得。”

  话剧创作是个口袋里掏宝藏的过程,越掏越兴奋,也越来越恐惧

  对于张桐而言,近段时间也是逐渐习惯话剧创作方式的过程,“进入剧场合成后,每碰撞出一个新版本,真的都比以往的要好。但对我而言,这种不确定开始时心里会有模糊不安,但渐渐地就会感觉这其实就像我们将手伸进一个口袋掏宝藏,以为口袋的口只有这么大,结果手伸进去之后发现口袋是无底的,然后你就越掏越兴奋,同时也越来越恐惧,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话剧创作于我而言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或许到了10月1日那一天,才可能是最终的定稿,不过也不一定,有可能演了三四天之后又出了一个新版本,我是蛮期待的。”

  首演日,张桐不仅不在台上,甚至不在现场,“我现在比较焦虑的是我的行程安排,我要去演《人间正道是沧桑》,到10月4日才能回来。冲刺阶段的排练我可能要缺席了,樾哥(吴樾)演得又非常好,我怕我演砸了,所以压力特别大。其实害怕演砸的想法当初曾经让我打过退堂鼓,但是田院鼓励我,我就无知者无畏地来了。到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可走,唯有咬紧牙关迎头赶上。或许我会让大家失望,但一定要来看这部戏,因为戏是很好看的!”(郭佳)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