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遥远的视野重新走近鲁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从遥远的视野重新走近鲁迅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1-10-09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薛羽

  1931年3月,鲁迅主动邀请一位日本青年来到家里,为其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及《呐喊》《彷徨》,每天从两点左右学习到四五点钟,一直持续了三个月。青年归国后,两人保持书信往来,师弟情谊成为中日文化交往的佳话。这位青年就是后来第一套鲁迅全集——日本改造社《大鲁迅全集》的编译者之一、著名学者增田涉。他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培养了众多后学,内中翘楚便有在大阪市立大学跟随其攻读硕士、后来成为东京大学教授的丸尾常喜。关于鲁迅和中国,丸尾亲承乃师教诲,深受两代人的精神影响。他写有《鲁迅:“人”与“鬼”的纠葛》等专著,参与翻译日文版《鲁迅全集》,同时向大众描绘了真切可感的鲁迅肖像,也就是这本最近译介到中文世界的《明暗之间:鲁迅传》。

  《明暗之间:鲁迅传》 [日]丸尾常喜 著 陈青庆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1年9月版

  传记的日文版收录于集英社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版的“中国的人与思想”丛书,该系列集结了沟口雄三等中国研究领域的一时之选,为孔子等12人立传,鲁迅则是当中唯一的现代中国人。其传记原副题“为了鲜花甘为腐草”,腰封称作“黑暗中寻求光明,终而不屈的灵魂记录”,均传递出写作者丸尾常喜对传主形象的基本认识。他在“序章”中更表达了自己把握鲁迅上述生存方式的立足点:“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这句话稍嫌拗口,却提示了传记的写作关怀及线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鲁迅,如何不断面对挫败和失望,继续挣扎和反抗,呈现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学面貌和精神结构。

  《明暗之间:鲁迅传》以鲁迅平生所涉地理空间为章节,勾勒出他遍历中日两国九城的生命轨迹。故乡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转而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虽说也有着接触新事物的欣喜,但更多则是现实生活的不断碾压:日本留学的苦闷屈辱,提倡新文艺的无人响应,北京公务员生涯的寂寞厌倦,大学职场的幻灭失落,再加上旧式婚姻的不幸,兄弟怡怡的破灭,重获真爱的犹疑,同侪后辈的攻击……这些百年前“小镇青年”的郁闷,“人到中年”的危机,似乎离今天的每一个普通人也不那么遥远。按照传记对鲁迅的描述,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给予他的旧教养与感觉,现实生活使他背负的精神创伤和罪与耻的意识,进而还有他自身称为“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起伏消长”的生存方式所内含的激烈矛盾,这一切形成了他的思想,影响着他的行动,并将历史与现实把握为他独特的文学世界。他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绝望的反抗”。这是丸尾常喜从动荡大时代的背景之中,洗练裁出的鲁迅剪影。

  丸尾常喜认为,他的鲁迅研究至少要超越时间与民族这两重障壁,因而依据“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方式予以接近,研究对象既是鲁迅及其文学,也是文学内外的中国。具体而言,“尽可能地将鲁迅作品所展现的事象返回到鲁迅生活的时空,加深对鲁迅作品作为前提的那些事象的历史、社会、民俗等意义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与中国相”。身为外来研究者,既要了解异国的状况,又要把握文字的内涵,不得不采取上述看似笨拙的办法,从而也构成了丸尾的写作特色。此外,传记颇为注意鲁迅与中国传统的关系,以大量戏曲、科举、民俗材料为基础,读入鲁迅小说、散文中的绍兴与中国,从中读出民间“小传统”或土俗世界之于鲁迅的重要意义。丸尾略费笔墨爬梳鲁迅的房族世系、科考的制度、目连戏的因缘,深入触达传统在鲁迅心灵投下的长影。

  人物传记的主体固然是个人的生活,不过丸尾充分意识到,鲁迅及其叙事已然成为中国近代经验和看待经验的方式,比如“《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文集,是步入中年的鲁迅对自己从幼年至青年的体验所做的回顾,但该书通过一个人从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体验,生动地呈现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巨大变化。我们能够在个体的历史中清晰地品读出民族历史的缩影”。他还指出,“书中所描绘的往事是鲁迅在写作时整理和读取的体验,所以我们或许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鲁迅的说法”,提醒注意叙述者的姿态,也提示了不仅要以“历史的”方式,而且应以“文学的”方式来阅读和把握鲁迅。

  与此同时,丸尾常喜努力对“私事”进行思想性的理解,即从中把握“看似完全个人的私事是如何与鲁迅思想上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的”。他重视以“耻辱”意识来勾连、凸显鲁迅早年经历、留学体验、“国民性”思考、《新青年》写作等当中对于民族陋习的批判,对于“真的人”的呼唤,对于自我“中间物”存在的把握,并由此串联起对“幻灯片事件”作为鲁迅“文学根源的原初场景”的认识,对“民族的自我批评”作为鲁迅文学特色的理解,对《狂人日记》等经典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婚姻”“爱情”作为鲁迅生存方式和精神过程的最集中呈现。正是经由早年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各种“公事”及“私事”,鲁迅不断挣扎调整着自我,从“将生命完全寄托在自己的过渡性之上”,经历“与其内心难以抑制的‘生命的一次性’剧烈摩擦”的“彷徨”,继而“从过去的魔咒中解脱”,终于踏入一个新的战场,可以“同时实现生命的一次性与过渡性”。于是,按照丸尾的理解,“鲁迅的思想到广州时期已经基本成型”,他从“封闭的青春”走出,心情和精神逻辑已经化解了以往的矛盾与困惑,走向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与战斗。

  钱理群先生在这本传记中文版的推荐语里,对中日鲁迅研究作了比较性的观察:“鲁迅是需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他的”,这也提示了丸尾版鲁迅传的特点和意义。当然,没有“包袱”,并不意味着没有研究立场或问题意识,毋宁说,好的研究自有其向着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提问。丸尾常喜“一直想通过鲁迅的文学来思索、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而且由此在对于人的观点与对于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诸方面也多承教泽”。这种朴素的学习姿态,能为今天重新走近鲁迅、读懂我们自身的历史提供一些启发。(薛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