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英雄时代的文化“永生”

来源:北京日报2021-10-12 08: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颜海英

  “救赎的秘密就是记忆。遗忘会延长放逐。”——贝什特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2021年最新中文版本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国内首次从楔形文字原文译出,并集中体现欧美学者一个多世纪以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力作。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起步不到半个世纪,就不断出现前沿的研究成果,这是古代经典的现代回响,更是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

  《吉尔伽美什史诗》 拱玉书 译注 商务印书馆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流传数千年,对后世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众多的抄本,也传播到小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岸,开创以经典文本凝聚和传承文化的先河,与《荷马史诗》一样,是古代地中海地区超越国家和政治的文化纽带。以公元前2900年的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为原型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口传历史,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形成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古巴比伦时期有了史诗形式的版本,最终在公元前1300年发展为写在12块泥板上的标准版本的长篇史诗。在这几千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大洪水的故事、追求永生等母题凝聚了人类最早的文化记忆,各个时代的不同版本也反映了在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为留存传统而做的努力、顺应时势再造传统的尝试。一百多年来,随着古文字解读的成功、亚述学的创立,学者们对《吉尔伽美什史诗》不同抄本的寻找、考证、解读,是又一段传承和再造经典的历史。目前已经有二十多种现代语言的译本。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最早的英雄史诗。在公元前1500年城邦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英雄史诗成为凝聚文化记忆、塑造文化身份的经典。除《吉尔伽美什史诗》之外,希腊的《荷马史诗》及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都是典型的代表。史诗多出现于城邦类型的国家,有悠久的口传历史,是游牧民族迁徙后过渡到城市文明过程中的产物。那是所谓的历史上的英雄时代。

  英雄时代崇尚的优秀品质有高贵的出身、尚武的特质、勇敢的性格,对荣誉的追求贯穿英雄的历险故事中。在《吉尔伽美什史诗》开篇,就描述吉尔伽美什“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二是神”“身材魁梧,完美无瑕”。冒险前往雪松林的目的是要青史留名,当恩奇都劝阻他时,吉尔伽美什表示:能让人成名的地方,定要前往;不能让人成名的地方,要像神一样出名。史诗的最后,仙草丢失,永生无望,吉尔伽美什回到乌鲁克,把乌鲁克建造得固若金汤,用乌鲁克的城墙让后世人记住他的名字。

  英雄史诗的另一个主旋律是明知命运不可战胜却仍然抗争到底。恩奇都之死让吉尔伽美什体会到死亡不可抗拒的震撼,他历尽艰难寻找长生草,是不甘心命运的安排。而最终失去长生草之后,又回到乌鲁克建功立业,以留名在人们记忆中的方式实现永生。阿喀琉斯也是在好友帕托克鲁斯之死时直面死亡和命运,他本可以重返故乡直至终老,但他最终选择回到战场,消灭了赫克托和特洛伊。作为复仇的代价,阿喀琉斯接受了自己死亡的命运。不管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还是为荣誉而死,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都是实现了对命运的超越。

  作为数代人口口相传的经典,这些史诗承载的是遥远过去的文化记忆,而非历史现实。史诗的内容是与现实对立的回忆,对这种回忆的建构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对同一文化身份群体的寻找和认同。这些史诗都完成于城邦形成时期,游牧民族从广阔空间逐水草而生的状态,过渡到狭小密集的城市生活,松散的社会成为紧密的社会。松散社会中那种骑士贵族的个人英雄主义、争强好胜、追求荣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成为了过去,人们分散在各地新的城邦家园中,以诗歌给那个时代的尾声立下纪念碑。行吟诗人浪迹四方,到处还可看见当年英雄们出没之处的断壁残垣、夕阳下的废墟,给诗人的创作增添了生动的细节。通过这种回忆和重构,人们跨越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断裂,将再造的传统变成未来的动力。史诗一旦成为经典,人们通过各种节日、仪式、竞赛等活动演绎它们,融合了各种促进一体化的力量,最终形成了有着固定根基的文化大传统。

  在沉寂千年之后,现代学者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寻找、解读、整理和研究,成就了一段新的传奇。1872年首次发现洪水泥板的史密斯(G.Smith),三次前往伊拉克,购买和发掘了数千块泥板,后在第三次前往伊拉克时,病故途中。拱玉书的这个译本花费了十年时间,字斟句酌,不仅力求信达雅,而且以押韵的文体译出,这是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深刻理解。作为流传数千年、有着悠久口头流传历史的经典,这部史诗在古代极有可能是听众多于读者的,其中的韵味和内涵,一定是在诵读中体会的。正如史诗开篇所说:“请开启秘密之门,请拿起青金石板,高声朗读,吉尔伽美什经历的所有困难。”吉尔伽美什在人们的记忆中实现了永生,而在同样是古老文明的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也用他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实现了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颜海英)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